地方稳经济大盘下的产业锦标赛

(东吴证券研究所陶川、李思琪、邵翔、段萌)

“稳经济33项”出台后,我们认为这一轮稳增长的看点在更多地方而不在中央。这是因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明确提出“对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省公布”,并且“国务院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我们认为这一考核将在产业层面形成锦标赛效应,即促使地方政府主抓当地最具投入产出性价比的产业,从而为稳住全国的经济大盘尽可能多做贡献。

如图1所示,自5月25日国务院稳住经济大盘会议召开后,目前已经28个省级行政区召开了全体会议来贯彻落实,呈现出如下特征:

图1:“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后,各地部署落实会议公告中所提及的情况

一是地方普遍对二季度经济提出了企稳回升的要求,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超常规举措抓好稳经济各项工作。

二是基建、就业、消费、工业成为地方稳经济大盘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基建投资,28个省级行政区无一例外视其为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

二是对房地产提及的次数相对有限,只有9个省级行政区在工作部署中提到了房地产,并且多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带过。

上述特征体现了地方当前在稳住经济大盘上的一些共识,然而,考虑到二季度还剩不到一个月,如何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我们认为这有赖于地方政府竞相发挥各自区域内的优势,尤其是那些最具投入产出性价比的产业或领域,从而在短期内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最大化。

我们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增长主题将集中在基建,“能源安全”;东部地区面临地产投资缺位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物流和供应链恢复,更加注重外需的稳定和恢复。

从需求和生产两个角度来看,除了各种保实体、稳就业的托底政外,中央和地方的稳经济政策可以概括为:

需求端,投资消费;投资中,基建地产;

产业端,粮食能源安全,保供应链和稳定外资外贸三大主题。

政策支持上,“投资消费,基建地产”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基建力度很大,无论是资金端(在6月底前完成年已下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发行,并于8月底前完成使用),还是项目端(加快推进水利,交运,能源和新基建),中央和地方都在继续加速发力。

而消费刺激较为同质化。主要是以补贴、消费券或者折扣的方式,支持汽车、家电和文旅的相关消费。地产方面,则依旧是以因城施策和促进平稳健康发展为主,即使以本次疫情中心的上海为例,稳地产的措施也主要是建立项目前期审批绿色通道,增加新建商品住房供应,缩短开发、拿地、开工、销售全流程时间等。

基建投资的发力无疑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基建相关项目看,水利、交运、能源和城市管网是抓手,而前三者无疑是重中之重(图3):而大型水利工程、交通建设,以及风电光伏基地,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例如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年以来基建投资表现十分稳健,与这些地区疫情相对稳定不无关系。

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以及地产投资的反弹更有利于东部省份和部

分中部省份。汽车、家电等耐用品消费回升利好相关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省份和部分中部省份,如上海、广东、山东、河北、湖北等(图5)。而且东部省市中固定资产投资“含房量”——地产投资占比更高,一般而言“含房量”越高,受基建的支持就越小,受地产回暖的影响更大,如图4所示,北京、上海、辽宁、海南、广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地产投资占比位列前茅。

图5:各省市主要产业统计(年)

稳定能源基本盘:中西部能源大省。第二季度疫情对工业整体产生较大冲击,但在能源保供政策和低基数的支持下,4月采矿业保持9.5%同比高增速。5月底国务院明确要求“在确保安全清洁高效利用的前提下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这将继续支持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的相关行业。

产业链和物流的恢复,什么工业行业和地区最受益?我们以行业增加值对全国货运量的弹性为标准,随着物流和供应链的复苏,汽车制造、文娱用品、家具、通用设备(例如装备制造)和非金属制品(部分建材)最受益,上海、湖北、北京、吉林等地经济复苏将受到有力支撑。

除了以上两点,稳定外需对于部分产业(尤其是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等)也有重要意义。根据工业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我们把不同的工业部门分成3种类型,第一种是在本轮疫情冲击中内外需求都保持韧性(正增长),例如采矿业的多数子行业、有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以及必选消费行业;第二是受疫情冲击,但是外需表现相对稳定,比较典型的汽车制造业、纺服等行业,内需拖累更加明显;第三种则是疫情下出口交付拖累明显,以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以及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为代表。

对于第三类行业和部分第二类行业(例如汽车制造业)、对于广大的东中部以及边境省份来说,稳定外需是稳定行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加分项,因此我们看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海南以及内蒙古、云南(边境省份)等地纷纷出台政策要稳外贸、稳外资。

与其他行业相比,虽然整体而言服务业受疫情的影响更大,恢复得也更慢,但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可能更加合理。

服务业中的不同成份受疫情的影响不同,根据统计局对服务业PMI的解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本不受影响的行业,主要以证券行业等金融服务为代表;受影响但恢复相对较快,例如零售、交通运输和银行等;受影响但恢复相对较慢,以餐饮、住宿、旅游、租赁及商务活动为代表。

图9:各省市服务业占比情况

因此,对于零售、交运、银行等恢复较快的服务业,各地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东部地区在零售和金融服务方面有优势,中西地区的着力点则可以更多地放在交运等服务行业。对于自身恢复较慢的住宿、旅游等服务业,可能更适合采取保市场主体的托底政策,短期内可能不会成为稳经济的动力。

从服务业角度评估各省市经济受疫情冲击的脆弱性,我们使用剔除批发零售、交运和金融业的服务业占比,北京、西藏、上海、海南、湖北和吉林受疫情冲击的更大,相关服务业恢复得也更慢。

风险提示:疫情扩散超市场预期,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力度不及市场预期

请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shoubang.net/yqllgrdyy/9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