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尿床只是因为年龄小吗

“我们家孩子三四岁了还尿床,你说这正不正常?”

有时候会听到家长问:我们家孩子三四岁了还尿床,你说这正不正常?其实对于孩子排尿而言,是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的,排尿反射的控制一般来讲,要到一定年龄大概3周岁左右,才能完全自主地控制排尿,如果过了5岁仍然有尿床的现象,那么提醒家长朋友们不要掉以轻心。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尿床这件事。

01

什么是遗尿

尿床又称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频繁自遗,睡醒后方才自觉的一种病证。在婴幼儿时期,由于还没有完全发育,排尿的自控能力还在完善阶段;已经上学的儿童也可能因为白天游戏玩耍过度,夜晚熟睡不醒,偶然发生尿床,这些都不是病态。但如果孩子年龄超过3岁,特别是5岁以上,仍然睡眠中经常遗尿,每周超过一定次数,则为病态,称为遗尿症。遗尿的发生男孩多于女孩,部分有明显的家族史。病程长,常反复发作。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属于遗尿症呢?可以观察其以下几点:

⑴孩子睡觉时频繁的不自觉小便,睡醒后方知晓,3~5岁的小儿每周至少有5次、5岁以上小儿每周至少有2次出现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

⑵尿常规、尿细菌培养无异常。

⑶区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器质性)遗尿:原发性遗尿指未查明病因者。继发性遗尿可见于包茎、泌尿系统畸形、隐性脊柱裂、脊髓损伤、大脑发育不全、糖尿病、尿崩症、便秘等疾病,作相应检查可协助诊断,如腰骶部X线摄片可显示隐性脊柱裂,作腹部膀胱B超、泌尿道造影可见泌尿系统畸形等。

有时候部分家长会把小孩的尿路感染一些症状错当成尿床,这两者需区别认知。尿路感染(热淋):尿频、尿急、疼痛,白天清醒时小便也急迫难耐而尿出。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中段尿培养有细菌生长。

此外,还有自幼缺乏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夜间排尿习惯的原因,或3岁以后仍用“尿不湿”,而任由其排尿使之慢慢发展成遗尿的。近年来普遍认为,心理因素,如婴幼儿时期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生活中发生某些重大变化,紧张、焦虑等也会导致小儿遗尿的发生。

02

中医如何认识遗尿

从中医角度来看,小儿遗尿的形成机制分四方面:

1.下元虚寒肾为先天之本,司二便;膀胱主藏尿液,与肾相为表里。先天禀赋未充、后天发育迟滞,肾气不足,无以温养,导致下元虚寒,闭藏失司,不能约束水道而遗尿。

2.肺脾气虚肺主输布津液,脾主运化水湿,肺脾二脏与肾共同维持正常水液代谢。若脾虚失于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肺虚治节不行,通调水道失职,三焦气化失司,则膀胱失约,津液不藏,而成遗尿。

3.心肾失交遗尿小儿多有睡眠较深,难以唤醒或醒后神志朦胧等现象,也有梦中小便尿于床上的。其病机与心火亢盛有关。因心火上炎,伤及肾水,水不济火,心肾失交,君火动越于上,相火应之于下,夜梦纷纭,梦中尿床,或欲醒而不能,小便自遗。

4.肝经湿热肝主疏泄,肝之经脉循绕阴器,抵少腹。肝经湿热,下迫膀胱,膀胱约束不利而致遗尿。

03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本病治疗可服用内治汤药,以温补下元,固涩膀胱为主法。属于肺脾气虚者给予健脾益气,属于水火失济者给予清心滋肾,属于肝经湿热者给予清利湿热。如果小儿服药困难,也可以运用其他疗法,如捏脊疗法,从长强穴开始沿督脉两侧由下向上捏到大椎穴处为1遍,捏2遍,第7遍开始用“捏三提一”法,重点提捏膀胱俞、肾俞处。捏完后用拇指沿督脉的命门至大椎和两侧膀胱经从膀胱俞至肝俞各直推次,然后在命门、膀胱俞、肾俞处各揉按约1分钟。1日1次。

预防

⑴白天不要让患儿玩耍过度,睡前控制饮水,不可饮水太多。

⑵家长需要每晚按时唤醒孩子起床排尿,使其逐渐养成自控的排尿习惯。

⑶每天早上起床后排尿,告诉孩子不要憋尿,在学校内也要养成习惯,不能因为上课时不好意思或者下课后贪玩等原因而长时间憋尿,避免发生尿急。

调护

⑴夜间尿湿后要及时更换裤褥,保持干燥及外阴部清洁。

⑵白天可饮水;晚餐时尽量不喝稀饭、汤水;晚餐后不再喝水、牛奶、饮料、汤药等。临睡前要将小便排干净。

⑶夜间定时唤醒孩子排尿时,一定要确保小儿完全清醒。

⑷不体罚,不责骂,消除小儿紧张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本文作者:医院儿科张敏佳编辑李行审核邵罡

汪受传等.中医儿科学[M].第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即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shoubang.net/llgryy/7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