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传播
疾病
SexualTransmittedDiseases
一、概述
性传播疾病(STDs)一般是指通过性交行为(包括阴道、肛门或口交等性行为)而感染的疾病的统称,包括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
此外,一些性传播疾病还可通过非性行为的皮肤接触,分娩,输血或共用针头等途径而传播,比如疱疹病毒和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就可直接通过皮肤接触而传播感染疾病。
二、病因
1.传播途径
(1)性行为传播:同性或异性性交是性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其他性行为如口交、指淫、接吻、触摸等,也会发生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人与人之间的非性关系的接触传播,一般来说比较少见,但某些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滴虫病和真菌感染等,偶尔在特定情况下会通过毛巾、浴盆、衣服等用品传播。
(3)血源性传播:梅毒、艾滋病、淋病均可发生病原体血症,若受血者输入上述血液,会发生传递性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有梅毒时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妊娠妇女患淋病,羊膜腔内感染会引起胎儿感染。分娩时新生儿通过产道可发生淋菌性或衣原体性眼炎、衣原体性肺炎。
(5)医源性传播:医务人员防护不严格可能会使自身感染;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病原体未被杀死,再使用时可感染他人;器官移植、人工授精的操作也可传染。
(6)其他途径:如媒介昆虫、食物和水等在性病传染中意义并不重要。
2.常见病原体
(1)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宫颈炎、输卵管炎、新生儿结膜炎、肺炎、不育症和反应性关节炎。
(2)支原体:其中解脲支原体,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因。
(3)细菌:多种细菌均可经性行为而传播,主要有:淋病双球菌、肠道杆菌、布氏杆菌。
(4)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可引起生殖器念珠菌病。
(5)螺旋体:其中苍白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
(6)原虫:其中阴道毛滴虫可致生殖器滴虫病。
7)寄生虫:其中疥虫可导致疥疮;阴虱可导致阴虱病。
三、实验室检查性传染病有很多种,每种性病均有几种不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这些方法的准确性关系到患者能否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性病实验室检查方法如:
1.淋病
(1)涂片法:对男性急性尿道炎准确性高,但不适用于女性患者。镜检阳性可作出初步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2)培养法:最为准确,尤其适合女性患者,培养阳性可确诊。
2.非淋菌性尿道炎性
(1)直接免疫荧光法:将特异的衣原体单克隆抗体用荧光素标记后检测标本中的衣原体抗原,如标本中有衣原体,则和抗体结合。
(2)酶联免疫法:用光谱测相仪检测泌尿生殖道中的衣原体抗原,发现颜色改变为阳性,24小时获得结果,敏感性为60%~90%,特异性为92%~97%。
3.梅毒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取患者的可疑皮损(如硬下疳、扁平湿疣、湿丘疹等),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检查,见到可运动的梅毒螺旋体,可作为梅毒的确诊依据。
(2)梅毒血清学试验:梅毒血清学试验方法很多,所用抗原有非螺旋体抗原(心磷脂抗原)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两类。
(3)脑脊液检查:梅毒患者出现神经症状者,或者经过驱梅治疗无效者,应作脑脊液检查。这一检查对神经梅毒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断均有帮助。
4.尖锐湿疣
(1)醋酸白实验
(2)细胞学检查
(3)组织病理检查
(4)免疫学试验
(5)核酸杂交试验
(6)聚合酶链反应(PCR)
5.生殖器疱疹
(1)细胞学检查(Tzanck涂片)
(2)检测病毒抗原
(3)病毒培养
(4)核酸检测
四、临床表现
1.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尿痛和尿道分泌物,尿道分泌物常为脓性或黏液脓性,尿道内有瘙痒或烧灼感。
2.外生殖器、肛门等部位一处或几处有糜烂或浅在溃疡,有一定硬度、不痛不痒,或手心、脚心可见暗红色或淡褐色环状脱屑性斑疹等,梅毒疹可遍及躯干、面部、手心、脚底等部位。
3.生殖器、会阴或肛门周围,可见红色、灰白色或灰褐色丘疹或乳头状、鸡冠状或菜花状高起的赘生物。患者自觉有痒感、异物感、压迫感或疼痛,常因皮损脆性增加而出血也是性病的常见症状。
4.外生殖器或肛门周围有集簇或散在的小水疱,2~4日后破溃形成糜烂或浅溃疡,局部有烧灼、针刺感,自觉疼痛或感觉异常,腹股沟淋巴结常肿大,有压痛等,可能出现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五、诊断
一般根据接触史、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1.梅毒:主要需要结合是否有冶游史,梅毒螺旋体抗体以及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就可以确诊为梅毒。
2.淋病: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分泌物检查检查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可以确诊为淋病。
3.生殖器疱疹: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抽血化验检查可以检查到疱疹病毒IgG及IgM阳性。
4.尖锐湿疣:主要是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醋酸白实验。
5.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是免疫荧光法或酶免疫法检查沙眼衣原体或培养法检查解脲支原体,阳性者可以诊断。
六、治疗
治疗原则
1.必须明确感染的性质:一旦临床上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必须明确是否为细菌性,究属那一类细菌等最好作培养和药敏,然后针对细菌的种类用药。但是往往在临床上未曾获得细菌检查已经给以用药,更等不及培养结果,这样在治疗上缺乏目标,易造成盲目性。
2.必须鉴别下尿路感染还是上尿路感染二者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前者预后差,易复发;后者预后佳,很少复发。
3.血行性感染和上行性感染问题:血行性与上行性感染在治疗上有所区别。血行性感染发病急剧,有高热寒战,全身症状明显,应用血浓度高的药物或用静脉给药;而上行性感染以膀胱刺激征为主,应用尿浓度高的药物和解痉药物,血行性者需经静脉给药。
4.必须查明泌尿系有无梗阻:因为泌尿系梗阻为引起感染的直接诱因,同时在感染后若有梗阻存在则不易治愈,易产生耐药性菌株,同时亦易复发。
5.必须明确有无泌尿系感染的诱发因素应加以纠正。
6.尿液pH值的变异:发生泌尿系感染时,在治疗前应测定尿液的pH值。若为酸性,说明其致病菌适应于酸性环境,宜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单氢酸二钠,使尿液碱性化以抑制病菌的生长,并用适合于碱性的抗菌药物。反之亦然,即尿为碱性则宜用酸性药物,如双氢酸草钠,氯化铵加乌洛托品、维生素C等和加用适应于酸性的抗生素。
7.治疗必须彻底,防止转为慢性急性泌尿系感染往往因治疗不当,包括用药和剂量,产生耐药性菌株而转为慢性,常在治疗上带来困难。当泌尿系感染出现症状后,经适当治疗,在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一般应用原剂量维持7天为最佳。若有感染史、尿路梗阻等诱因者,必须用药时间加长,用维持剂量2~6周,以防转为慢性。
药物治疗
泌尿系感染的药物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1.解痉止痛药物:泌尿系感染时临床上往往出现尿路刺激症,以往使用平滑肌松弛药物,如神经节后阻滞剂阿托品、巓茄酊、普鲁苯辛等,或用肌肉松弛剂罂粟碱等,近年应用泌尿灵(genurjn),它是一种可以通过环腺甙、磷酸二脂酸的抑制功能及钙阻滞作用而能选择地作用于泌尿生殖系平滑肌,消除尿路平滑肌痉挛而引起的症状。
2.抗菌药物:由于抗生素的突飞猛进,新的药物不断出现,因此老的药物(如孟德立酸、苯乙醇酸和四环素、链霉素等)逐渐淘汰。综合泌尿系抗菌药物可分以下几大类:(1)磺胺类药物:主要是抑制细菌的生长,若加用增效剂可转为杀菌作用;(2)氨基糖甙类药物;(3)喹圈(quinolone)类药物;(4)β-内酰胺抗菌药物:早在本世纪60年代已找到了头孢霉素,是一种较有希望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已发展到第三代并有许多的衍生物;(5)新一代的β-内酰胺抗菌药物。
中医治疗
中草药:各地报道常用于尿路感染的清热解毒中草药,主要有金银花(藤)、鱼腥草、白花蛇舌草、土获苓、一见喜、马齿苋、黄芩、黄柏、黄连、虎杖、败酱草、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大青叶等,上述药物尚可选用并用配伍益气通淋利尿药物同用更有功效。
物理疗法
泌尿系感染的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因人而异,根据病人具体病情来适当选择。
七、预防
性病的预防要从社会与个人两个层面考虑,共同努力,共同预防。
社会层面
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加强健康教育,提倡洁身自爱,根除性混乱现象。
个人层面
(1)树立正确人生观,防止不洁性行为,采取安全性行为。
(2)平时注意个人卫生,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不拿共用毛巾擦拭伤口或下体。
(3)尽量不注射血制品,有生殖器不适医院就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患者未治愈前不得与任何人发生性关系。
(5)尽量不去或少去公共浴室,提倡淋浴,在公共厕所尽量使用蹲式便器,便前便后洗手,防止接触传染。 (6)洁身自好,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坚决杜绝性乱。善交益友,自律自强。
温馨提示
预防性病
“ABC原则”
Abstinence(禁欲)
Befaithful(忠诚)
Condom(安全套)
做好ABC,远离性病。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