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人相比较儿童的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并不是很常见的,相当于成人发病率的1/50或1/70。儿童泌尿系结石的发病因素有很多。包括一定的代谢紊乱、基因缺陷,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以及药物的治疗等情况。儿童肾脏结石的好发年龄在8—10岁。男女性别之比约为1.5:1,比成人男女性别之比3:1要低。尽管儿童结石的发病率比成人要明显的低。但儿童结石治疗的难度依然很大。因为儿童尤其是幼儿输尿管管径很小。常规用在成人的介入性手段,如输尿管镜,经皮肾镜,不能在儿童身上应用。儿童结石的风险周期要比成人要长,结石复发的可能性也比成人要高,儿童结石的复发率65%,远高于成人(50%),特别是尿酸结石(90%)与胱氨酸结石(%)。儿童尿路结石和成人尿路结石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是不一样的,儿童的症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表现为腹痛或血尿。也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如恶心,呕吐。尽管超声波和X线平片在诊断和随访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对有结石病史,因急诊就诊的患儿来说螺旋CT的诊断价值更大。此外,针对儿童结石患者的已认识的因素以及高复发的原因,予以先期处理是很重要的,而且,每一位儿童结石患者都必须给予代谢的评估。
多数学者认为,儿童尿路结石的成因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代谢紊乱、解剖结构异常和尿路感染等,其中以代谢紊乱为主。患儿的代谢紊乱常被解剖结构异常或尿路感染等已明确的异常所掩盖而导致误诊。在欧洲,感染性结石的发病要比美国高,在欧洲,感染性结石大约占到60%-70%,在美国,感染性结石仅占到大约38—52%,而草酸钙结石的发病占多数。在国外,儿童尿路结石约占尿石症的1%~3%,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发病率均逐年升高。
患有呋塞米导致的肾石病的新生儿表现为血尿、进行性肾功能恶化和在超声及腹平片上显示的钙化影。影像学片子上经常能见到肾钙质沉着症。在一些其他新生儿身上,包括出生时极低体重、性早熟或者没有拌利尿剂使用的病史的新生儿,也有相同的发现。新生儿肾石病的治疗需要新生儿的身体处于一种完全的健康状态。有效的治疗是停止使用利尿剂呋塞米。已有建议认为噻嗪类利尿药的使用会促进溶解的过程,并且会逆转肾实质受到的损害。但是这种疗效还没有被其他人证实。年Pope及其同事证实,停止使用拌利尿剂后,肾钙质沉着症以50%的速度溶解,但这个过程和其他因素无关,包括噻嗪类利尿药的使用。年Knoll和Alon通过动物实验进行的研究没有证实噻嗪类利尿药的使用会对呋塞米肾石病产生疗效。使用拌利尿剂的新生儿应监测其肾钙质沉着症的发展过程。鉴于噻嗪类利尿药的使用可能不会导致钙的溶解,但是最少要去除诱因,以清除钙的沉积。
随着儿童达到生理成熟,青春期时尿路结石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儿童尿路结石的发病与遗传基因紊乱更密切,包括胱氨酸尿症、远端肾小管酸中毒、或者原发性高草酸尿。由于过去对收集的儿童24小时尿的正常化验值缺乏一致性意见,从而对评估儿科肾石病产生阻碍。在这些比率中,最重要的是尿钙/肌酐比值。如果预计的尿钙/肌酐比值0.2,就需要治疗。儿童肾石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措施与成人差别不大。所有的患者(包括他们的父母)需要多饮水,饮食疗法与成人也基本相同。对这些年龄组的孩子,饮食中必须含钙。更正确的是,钙应该通过饮食或其他自然的资源获得,而不是额外的补充。这些物质也会吸附食物中的草酸盐,从而降低尿中草酸钙的饱和度。
儿童胱氨酸尿症在大量饮水或者用枸橼酸盐碱化尿液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巯基结合类药物。患有低枸橼酸尿症或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儿童通常用每公斤体重4mEq/d浓度的枸橼酸盐治疗。儿童高尿钙症可以用多饮水或者低盐饮食的方法治疗。噻嗪类利尿药通常用于复杂性的高尿钙症。对于儿童,噻嗪类利尿药的长期作用及安全性还没有得到研究和证实。
吕建林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