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I)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尿路感染性疾病,通常伴随有菌尿和脓尿。尿路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占社区感染的第二位[1],据国内的普查结果,其发病率达2.05%[2],是医院革兰阴性菌血症的重要来源。以下2份病例可以初步体现尿路感染的诊断价值。
病例1.患者,女性,67岁,主诉尿频,尿急,尿烧灼样感1月余,后加重3天,发热达39.5℃入院,无寒战、浮肿、肉眼血尿;肾区叩击痛;肝、肾功能未见异常;B超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异常;尿常规结果提示WBC(白细胞).3/uL,BACT(细菌).1/uL,仪器有UTI提示,临床诊断慢性肾盂肾炎。
从细菌的散点图看,散点分布集中靠近横坐标,提示为杆菌感染,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0g每12h一次,用药前送中段尿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3d后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氏菌,ESBL(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对青霉素类、头孢类、氨曲南均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中介;美罗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给患者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使用复方新诺明治疗,效果很好,尿常规结果WBC7.9/uL,BACT.6/uL,1周后患者出院。
病例2.患者25岁,男,因右侧腰痛4天后入院,入院后CT提示右侧输尿管末端结石,行激光碎石术,术后给予抗生素左氧氟沙星0.2g一次。术后第四天复查尿常规WBC.7/uL,BACT.4/uL,仪器有UTI提示,且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予以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同时送检尿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从细菌的散点图看,散点区域呈扇形分散状,提示为球菌感染,后得到的尿液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克林霉素耐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敏感,继续使用原治疗方法,抗感染治疗14天后症状基本缓解,复查尿常规结果WBC38.0/uL,BACT.5/uL。
尽管尿细菌培养是尿路感染诊断的金标准,但其检验周期过长,通常要2-3天,且阴性率较高,对于培养结果阴性的这部分患者,势必会延误病情,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快速且筛查率高的检测方法。
临床上通常将BACT、WBC、NIT(亚硝酸盐)、LEU(中性粒细胞脂酶)作为判断UTI的阳性指标,当其中任一指标为阳性时其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7.1%,假阴性率最低只有2%[3],试验结果表明,将尿沉渣与尿干化学联合应用,可以快速筛除97.1%结果为阴性的标本,提高尿细菌培养的检出率,快速帮助临床医生得到病原菌的鉴定药敏结果,从而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避免广谱抗生素的滥用。
参考文献[1]杨秉辉.现代内科学进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娄峥,胡晓波,蒋燕群,等.uF—尿液分析仪筛检尿路感染临床意义的探讨.检验医学,,19:54-56.
作者:迈克生物技术部
注:封面图来源于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