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东西德分裂之时,采煤业是工业领域中为数不多的产值远远超过战前水平的行业。但其在东西德的分布情况却不同。萨尔经济区分离出去以后,为能够满足其硬煤与焦炭的需求,鲁尔产煤区作为西德领土得以保留。而在失去东部的上西里西亚产煤区之后,民主德国仅获得四大占领区硬煤开采量的3%(焦炭产量更是不到1%)。这主要是萨克森硬煤区的煤,但它的储量很快被耗尽。
褐煤
年,当硬煤开采全面暂停时,茨维考和卢高—厄尔尼茨地区名矿工的硬煤开采量仅为50万吨,而年时其开采量还有万吨。这也就意味着,将近75%的硬煤需求需通过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进口来满足。
为满足钢铁工业对冶炼燃料的需求,东德需进口万吨的硬煤和焦炭。实际上,东德仅有褐煤、钾盐和年后战略地位显著上升的铀矿储量能满足需求。不久事实就很快证明,东德丰富的褐煤储量其实是一份希腊人的“危险礼物”。
原德意志帝国三分之二的褐煤储量都分布在后来的东德地区,在之前战争经济下,尤其是中德地区的褐煤已被大量开采。年以后,新投资计划的重点放在褐煤低温碳化上。生产出来的“化学煤球”以原料形式用在焦油生产上。与高压氢化工艺直接制成的褐煤燃料一样,这种焦油产品按照计划将取代战时岌岌可危的石油产品成为新的燃料供应来源。
战争爆发后,原油进口量确实持续下跌,褐煤开采更加迫切。-年的褐煤开采量又提高了11.3%,而在后来的东德地区更是提高了近28%。因此,年1.65亿吨的开采目标要到年才能实现。
与硬煤采矿业相反,直到年,褐煤区都不得不忍受设备拆卸之痛。与年相比,超过1/3的开采量因此而遭到损失。依靠这些较长的“预热”,褐煤业在未增加额外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了重建条件下的增长。因此,50年代上半期褐煤工业的投资重点放在了对原煤的价值升级上。但这一计划也遭遇了战后设备拆卸的严重打击。
在该领域投入的金额为10亿马克,而真正用于原煤开采的仅有8.5亿马克。50年代后半期,在战争期间勘测出的开采潜力见底之后,政府又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了新矿区的勘测与褐煤开采领域。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原煤开采业并未实现其计划额定量。年,褐煤开采量仅达到了东德国民经济计划目标值的89.3%(硬煤:75.7%)。因此,第二个五年计划为此筹措了近80亿马克的资金,其中一半以上用于勘测开发新矿区。为此,政府计划在12个新的褐煤矿区继续开展勘察钻井工作。
“二战”以前,德国的煤矿开采主要集中在易北河以西的地区。50年代,采煤业又从中部转移至东部地区-以科特布斯地区为主。东德地区估计能够开采的褐煤储量为多亿吨。其中,劳希茨地区的储量高达亿吨,为东德最大的矿区。特别是斯普伦堡、森符滕贝格和霍耶斯韦达附近的下劳希茨地区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主体-褐煤升级联营企业“黑泵”-的原料基地。
尽管东德政府在这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褐煤工业的扩张速度却始终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年4月,在莱比锡召开的中央原煤与能源会议上这一问题就被公开提出:“我们的工业发展增长过快,几乎耗尽了所有的原煤储备,能够开采的原煤矿区如今已所剩无几……原煤的发掘速度跟不上开采速度。”这一局面的形成得归咎于多种因素。
一方面,褐煤热值较低,仅相当于0.个单位的硬煤热值。因此,在替代硬煤使用的过程中,其用量必然随之增加,进而又带来严峻的运输问题。仅仅是为适应褐煤燃烧更换帝国铁路的火车头就令东德陷入了苦不堪言的境地。此外,其他能耗大户也饱受褐煤利用效率低下问题带来的种种困扰。
当时曾有人估算,工业设备、家用燃料和“移动型锅炉设备”即城市间的客货运交通中能源的不充分利用率分别达80%、85%和95%。另一方面,50年代末褐煤开采业50%以上的大型施工设备都源自“二战”之前。年,煤厂一半以上的煤球生产是依靠年以前的机械设备完成的。在这种形势下,即便是原煤与能源计划做出各种尝试和努力也无法带来生产率的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电力生产领域的技术设备也严重老化,有形磨损十分严重且故障连连。因此,在东德公众眼中,矿工们“英雄式的努力”越来越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希绪福斯国王的悲惨遭遇。他的工作难度越大、计划目标履行得越好,推动东德经济实现现代化的举措就愈加徒劳,迫于集团属性和经济体制而维持自给自足经济条件的努力也只能付诸东流。
自给自足政策的两难境地绝不只限于采煤业及其客户。年的原煤与能源计划实施以来,东德的许多其他工业部门也必须为建立以褐煤为基础的能源体系做出贡献,且不允许考虑损失。被迫为煤炭开采及价值升级而制造专业设备尤其对机械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新的生产机型品种不符合相关企业的技术和企业经济的需要,只有在为数不多情况下,这些机械能够转换用来解决其他行业的技术问题。此外,它们也不适用于出口到选择了其他初次能源载体的世界市场。机械制造业对原煤与能源自给自足计划的依附普遍地削弱了东德经济技术创新向“世界水平”看齐,以及提高经济生产率的能力。
正因如此,50年代后半期,身为东德工业核心行业的机械制造业就成了中央集权社会主义工业领域计划亏损率最高的行业,而事实上,某些时候亏损甚至远远高于这一比例。所以,在探寻80年代后半期经济下滑的原因时,民主德国的工业史作者十分谨慎地得出结论,东德在“特殊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选择褐煤为工业的主导初次能源,“而由此产生的经济问题以及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后果则退居次要地位”。
尽管障碍重重,截至年,东德的褐煤开采量仍然迅速提升至2.57亿吨,相比年将近翻了一番。此后,褐煤产量又有所下降,到80年代初便停滞在年的水平。煤矿的开采难度也明显加大。由于地表储量已基本耗尽,矿脉、原煤比例逐渐开始恶化。
年,开采1吨褐煤需要铲平3.6立方米的覆盖土层,到了年,这一数值就上升至4.7立方米。此外,还需抽干6立方米的地下水。哈雷、瓦伦多夫、艾格尔和奥舍斯雷本附近易北河以西矿区开采的原煤含盐量极高。因此,这些矿区开采量的增加不仅带来一系列化工技术问题,还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并且劳希茨矿区的开采也并没有完全依照计划进行。为充分挖掘潜藏储量而对斯普伦堡市进行迁址并对施普雷河进行改道的建议遭到了众人反对而被迫放弃。无论是从经济利益上进行权衡,还是从保护自然与生态方面进行考虑,这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年,东德褐煤开采量达到3.12亿吨,达到历史新高。十年之后,这一数值略有回落,跌至3.01亿吨。与此同时,褐煤开采业的从业人数(工人与职员)从年的人(年为人)增加至年的人,分布在18家企业。到60年代为止,原煤出口量占开采量的比重达到25%。褐煤从此成为东德吸纳外汇储备的有力工具,但这绝非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国所应具备的典型特征。
结语
6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市场上原煤与石油间愈演愈烈的市场排挤性竞争也开始蔓延至出口贸易领域,褐煤出口急剧萎缩几乎降至零。但这对东德褐煤开采业的影响并不大。东德的褐煤开采量占全球开采量的近30%,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褐煤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