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些花都是非常好的中药材,你知道吗

花类中药材水翁花、扶桑花、白兰花、莲房、金银花、鸡蛋花、千日红、梅花、槐花、蒲黄、款冬花、密蒙花、旋覆花、啤酒花、野菊花、菊花、凌霄花、桂花、洋金花、厚朴花、闹羊花、茉莉花、玫瑰花、鸡冠花、迎春花、谷精草、辛夷、芫花、红花、西红花、合欢花、玉米须、月季花、木棉花、木槿花、山银花、丁香、金莲花、广东王不留行、水朝阳、剑花、广东合欢花

洋金花

曼陀罗花、南洋金花、闹洋花、风茄花。

DaturaeFlos

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metelL.的花。

一年生粗壮草本,有时呈半灌木状,全株近无毛。茎基部木质,上部叉状分枝。叶互生,上部叶近对生;叶片卵形至广卵形,全缘或有波状齿。花单生;花萼筒状,稍有棱纹,先端5裂;花冠白色,漏斗状,在蕾中对折而旋转,冠筒中部以下较小,淡绿色,有5棱,先端5裂,各棱达裂片尖端,两侧各有一纵脉,平行直达裂片边缘;雄蕊5,花药线形;雌蕊l,子房球形,2室,胚珠多数,花柱丝状,柱头盾形。蒴果生于倾斜的果柄上,扁球形,表面疏生短刺,熟时瓣裂,宿存萼筒基部呈浅盘状。花期3~11月,果期4~11月。

生于山坡草地、田间、路旁、水沟或住宅附近土质肥沃处。主产于江苏、浙江、福建等地。

4~11月花初开时采收,晒干或低温干燥。

大多已摘除花萼,少数留存。花萼筒状5裂,长5~5.5厘米,表面黄绿色,被茸毛。花冠漏斗状5裂;长12~13厘米;表面黄棕色,皱缩,陈旧者深棕色,裂片先端尖长,裂片之间稍有凹陷,花冠筒上有粗棱线5条,每棱两侧具一纵脉。雄蕊5个,长11.5~12.5厘米,花丝着生于花筒的基部,约1/2长,贴生于花冠筒上,花药盾形或“个”字形,长13~14毫米;柱头稍低于花药不露出花冠;味稍苦。

性温,味辛。有毒。归肺经、肝经。

平喘止咳、镇痛、解痉。属化痰止咳平喘药下属分类的止咳平喘药。

用量0.3~0.6克;作卷烟吸,每日不超过1.5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外敷。用治哮喘咳嗽、心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癫痫及小儿慢惊风等。表证未解,痰多黏稠者忌用。

本品有镇痛、麻醉、中枢兴奋、小剂量心率减慢、大剂量心率加快、抗心律失常、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微循环、松弛平滑肌、散瞳、调节麻痹、抑制多种腺体分泌、祛痰、抗炎、抗氧化、抗溃疡等作用。

含总生物碱达0.82%,主要为莨菪烷型生物碱:东莨菪碱及莨菪碱。《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本品的生物碱含量以东莨菪碱计,不得少于0.30%。应用HPLC,测定了不同采收期花中的东莨菪碱及莨菪碱的含量,结果以花盛开期为最高。

孕妇、外感及痰热咳喘、青光眼、高血压及心动过速患者禁用。本品有毒,用量过大易致中毒,出现口干、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心动过速、眩晕头痛、烦躁、谵语、幻觉、甚至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①风湿关节疼:a.曼陀罗花30克。白酒50克。将花放酒内泡半个月,每次饮半小酒盅(约5毫升),每日2次。(《内蒙古中草药》);b.曼陀罗花9克。水煎,烫洗患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②治肌肉疼痛:洋金花60克,煎水外洗。(《广西本草选编》)

③治骨折疼痛,关节疼痛:曼陀罗全草晒干,研末,每服0.3克。(《全国中草药汇编》)

④治小儿慢惊:曼陀罗花七朵,天麻7.5克,全蝎(炒)十枚,天南星(炮)、丹砂、乳香各7.5克。为末。每服1.5克,薄荷汤调下。(《御药院方》)

⑤治阳厥气逆,多怒而狂:朱砂(水飞)15克,曼陀罗花7.5克,上为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若醉便卧。勿令惊觉。(《证治准绳》祛风一醉散)

⑥治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卫生易简方》)

厚朴花

调羹花。

MagnoliaeOfficmalisFlos。

木兰料植物凹叶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var.bilobaRehd.etWils.的花蕾。

落叶乔木。叶互生;叶片椭圆状倒卵形,先端凹陷或2钝圆浅裂片。花与叶同时开放,单生枝顶;花梗密生丝状白毛;萼片与花瓣共9~12,肉质,几等长;雄蕊多数,螺旋状排列;雌蕊心皮多数,分离。聚合果长椭圆状卵形。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现多栽培。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春末夏初采收,置笼中蒸至上汽后约10分钟取出晒干。

圆锥形,苞片两层,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外层无茸毛,内层被灰绿色茸毛;花瓣9枚3轮;雄蕊多数,肉质,先端尖;雌蕊粗壮,肉质状,心皮多数,分离,先端稍尖。气香,味淡。

性温,味苦。归脾经、胃经。

芳香化湿,理气宽中。属化湿药。

用量3~6克,煎汤内服。用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疼痛等。

降血压。

主要有厚朴酚(C18H18O2)与和厚朴酚(C18H18O2)和樟脑等成分。

阴虚液燥者忌用。

①治梅核气:(厚朴)花15~30克。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闹羊花

黄杜鹃、羊不食草、八厘麻、羊踯躅花、惊羊花、石棠花、黄喇叭花。

RhododendriMollisFlos。

杜鹃花科植物羊踯躅RhododendronmolteG.Don的花。

落叶灌木,高1~2米。老枝棕褐色,幼枝有柔毛及刚毛,冬芽、叶、花梗、花冠、花丝中部以下及子房都有灰色柔毛。叶纸质,常簇生枝顶,矩圆形或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具短尖,边缘有睫毛。伞形总状花序顶生,花可达9朵,几与叶同时开放;花萼5裂,宿存;花冠黄色,5裂,裂片椭圆形至卵形,上面一片较大,有绿色斑点;雄蕊5枚;子房上位,5室,密被长柔毛,花柱长于雄蕊。蒴果长椭圆形,具疏刚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灌丛或草丛中。分布于长江流域至南部各地。

4~5月花初开时采收,阴干或晒干。

数朵花簇生于一总柄上,多脱落为单朵,灰黄色至黄褐色,皱缩。花萼5裂,裂片半圆形至三角形,边缘有较长的细毛;花冠钟状,筒部较长,约至2.5厘米,顶端卷折,5裂,花瓣宽卵形,先端钝或微凹;雄蕊5枚,花丝卷曲,等长或略长于花冠,中部以下有茸毛,花药红棕色,顶孔裂;雌蕊1枚,柱头头状;花梗长1~2.8厘米,棕褐色,有短茸毛。气微,味微麻。

性温,味辛。归肝经。

祛风除湿、散瘀定痛。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用量0.6~1.5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用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皮肤顽癣。有毒,中毒的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心跳缓慢、血压下降、动作失调、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停止致死。

具有明显镇痛作用;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及杀虫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能对抗部分心律失常,对心脏无直接抑制作用;对横纹肌有先兴奋后麻痹作用,对高级神经中枢有麻醉作用,但对脊髓无明显影响;对迷走神经末梢也有先兴奋后麻痹作用,并能兴奋兔支气管和肠平滑肌,此外,尚有中枢性催吐作用及对枪乌贼轴突膜有去极化等作用。

含棱木毒素和石楠素。并分得羊踯躅素Ⅲ、闹羊花毒素Ⅲ、木藜芦毒素Ⅲ和日本杜鹃素Ⅲ、山月桂萜醇。

不宜多服、久服,体虚者及孕妇禁用。有大毒,须经医生许可后用。

①治神经性头痛、偏头痛:鲜闹羊花捣烂,外敷后脑或痛处2~3小时。(《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跌打损伤:闹羊花6克,小驳骨30克,泽兰60克。共捣烂,用酒炒热,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③治风虫牙痛:闹羊花3克,草乌头7.5克。为末,化蜡丸豆大。绵包一丸,咬之。追涎。(《海上仙方》)

④治疠疮初起:闹羊花(酒拌、酒蒸、晒)、草乌(酒浸,炒)、白矾、黄蜡(溶化)各等分。上为末、加蜜少许,丸蔔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酒下。(《解围元薮》)

⑤治男妇头痛,不论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绵包裹者并效:闹羊花(净末)3克,槿树花(净末)3克,大风子(白肉去油)1.5克。共研。每服1.8克,葱、酒调服,洗浴发汗自愈。(《外科正宗》三圣散)

⑥治皮肤顽癣及瘙痒:鲜闹羊花15克,捣烂敷患处。(《闽东本草》)

⑦治瘌痢头:鲜闹羊花擦患处;或晒干研粉调麻油涂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疟疾:闹羊花0.3克,嫩松树梢1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茉莉花

白末利、柰花、末梨花。

FlosJasmini

木犀科植物茉莉Jasminumsambac(L.)Ait.的干燥花。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达3米。小枝圆柱形或稍压扁状,有时中空、疏被柔毛。叶对生,单叶,叶柄长2~6毫米,被短柔毛,具关节,叶片纸质,圆形、卵状椭圆形,长4~12.5厘米,宽2~7.5厘米,两端圆或钝,基部有时微心形,除下面脉腋间常具簇毛外,其余无毛。聚伞花序顶生,通常有花3朵,有时单花或多达5朵,花序梗长1~4.5厘米,被短柔毛,苞片微小,锥形,花梗长0.3~2厘米,花极芳香,花萼无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线形,花冠白色,花冠管长0.7~1.5厘米,裂片长圆形或近圆形。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呈紫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我国南方各地广为栽培。

夏季花初开时采收,立即晒干或烘干。

花多呈扁缩团状,长1.5~2厘米,直径约1厘米。花萼管状,有细长的裂齿8~10个,花瓣展平后呈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黄棕色至棕褐色,表面光滑无毛,基部连合成管状。质脆,气芳香,味涩。以朵大、色黄白、气香浓者为佳。

性温,味辛、微甘。归脾经、胃经、肝经。

理气止痛,辟秽开郁。属理气药。

内服:煎汤,用量3~10克,或代茶饮。外用:适量,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主治湿浊中阻,胸膈不舒,泻痢腹痛,头晕头痛,目赤,疮毒。

本品含苯甲醇及其酯类、茉莉花素、芳樟醇等成分。

尚不明确。

①治湿浊中阻,脘腹闷胀,泄泻腹痛:茉莉花6克(后下),青茶10克,石菖蒲6克。水煎温服。(《四川中药志》年)

②治腹胀腹泻:茉莉花、厚朴各6克,木香9克,山楂3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头晕头痛:茉莉花15克,鲢鱼头1个。水炖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目赤肿痛:茉莉花6克,千里光、野菊花各10克。水煎熏并内服。(《四川中药志》年)

⑤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茉莉花、菊花各6克,金银花9克。水煎服。(《中国药用花卉》)

⑥治耳心痛:茉莉花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内。(《四川中药志》年)

玫瑰花

红玫瑰、徘徊花、笔头花、湖花、刺玫花、刺玫菊。

RosaeRugosaeFlos。

蔷薇科植物玫瑰RosarugosaThunb.的花蕾。

小灌木,高约2米。茎直立,粗壮,丛生,多分枝,疏生皮刺,密被刺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基部有长圆形托叶2,边缘有细锯齿;卵状椭圆形小叶5~9,边缘有锯齿,上面多皱,无毛,下面被短柔毛。花单生或3~6朵聚生茎顶,花梗有柔毛和腺毛;花萼裂片较瓣为长;花冠大,紫红色或白色,花瓣5或多数;雄蕊多数,不等长;雌蕊多数,为壶形花托所包被。瘦果扁球形,红色,具宿萼。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低山丛中及沟谷中。主产于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地。

4~6月择晴天采摘花蕾或初开放的花,除去花柄及蒂,用文火迅速烘干或阴干。烘时宜将花摊成薄层,花冠向下,使其最先干燥,然后翻转再烘至干。

花或花蕾略呈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团块,直径1.5~2厘米。花托壶形或半球形,与花萼基部相连,花托无宿梗或有短宿梗。萼片5枚,披针形,黄绿色至棕绿色,伸展或向外反卷,其内表面(上表面)被细毛,显凸起的中脉。花瓣5片或重瓣,广卵圆形,多皱缩,紫红多线期,少数黄棕色。雄蕊多数。黄褐色,着生于托托周围。体轻,质脆。香气浓郁,味微苦涩。

性温,味甘、微苦。归肝经、脾经。

行气解郁、和血止痛。属理气药。

用量3~6克,水煎服;浸酒或泡茶饮。用治肝胃不和、胁痛脘闷、胃脘胀痛;月经不调、经前乳房胀痛;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等。

本品有抗病毒、抗肿瘤、促进大鼠胆汁分泌等作用;还有维生素P样作用;并可解除小鼠口服酒石酸锑钾的毒性反应,同时可使酒石酸锑钾抗血吸虫作用消失。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有β-香茅醇等。另含丁香油酚、牻牛儿醇、槲皮素、木麻黄素、矢车菊双苷、庚醛、香茅醛等成分。

阴虚火旺慎服。

①治气滞,胸胁胀闷作痛:玫瑰花6克,香附6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②治肝胃气痛:玫瑰花阴干,冲汤,代茶服。(《纲目拾遗》)

③治胃痛:玫瑰花9克,香附12克,川楝子、白芍各9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④治肝风头痛:玫瑰花4~5朵,蚕豆花9~12克。泡开水,代茶频饮。(《泉州本草》)

⑤治肺病咳嗽吐血:鲜玫瑰花捣汁,炖冰糖服。(《泉州本草》)

⑥治上部食道痉挛,咽中有异物感:玫瑰花、白梅花各3克。代茶饮。(《天津中草药》)

⑦治肠炎下痢:玫瑰花9克,白头翁15克,马齿苋30克,茯苓12克。水煎服。(《山东草药手册》)

⑧治痢疾:玫瑰花、黄连各6克,莲子9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⑨治白带:玫瑰花9克,乌贼骨12克,白鸡冠花9克。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鸡冠花

鸡公花、鸡髻花、老来红、鸡角枪、鸡冠头。

CelosiaeCristataeFlos。

苋科植物鸡冠花CelosiacristataL.的花序。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粗壮,绿色或带红色。叶互生,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13厘米,宽2~6厘米,两端渐尖。花序扁平,鸡冠状,顶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紫色、红色、淡红色或黄色,干膜质;雄蕊5枚,花丝下部合生成杯状;子房上位,柱头2浅裂。胞果卵形,盖裂。种子扁圆形或略呈肾形,黑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9~10月。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秋季花盛开时采收花序,除去杂质,晒干。

穗状花序,多扁平而肥厚,呈鸡冠状,长8~25厘米,宽5~20厘米,上缘宽,具皱褶,密生线状鳞片,下端渐窄,常残留扁平的茎。表面红色、紫红色或黄白色。中部以下密生多数小花,每花宿存的苞片及花被片均呈膜质。果实盖裂,种子扁圆肾形,黑色,有光泽。体轻,质柔韧。无臭,味淡。

性凉,味甘、涩。归肝经、大肠经。

收敛止血、止带、止痢。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收敛止血药。

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吐血、崩漏、便血、痔血、赤白带下、久痢不止。

具有引产、抗滴虫作用。

含山柰苷、苋菜红苷、松醇及大量硝酸钾。

尚不明确。

①治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晒干为末。每服6克。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集效方》)

②治白带,沙淋:白鸡冠花、苦葫芦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玄方》)

③治赤白带下:鸡冠花、椿根皮各15克。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④治体虚带下:鸡冠花、桂圆、扁蓄各9克,荔枝6克,红枣10枚,炖精肉吃或与辣椒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尿路感染:鸡冠花、扁蓄各15克,鸭跖草30克。水煎服。(南药《中草药学》)

⑥治遗精:鲜白鸡冠花30克,金丝草、金樱子各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⑦治青光眼:鸡冠花、艾根、牡荆根各15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⑧治风疹:白鸡冠花、向日葵各9克,冰糖30克。开水炖服。(《闽东本草》)

迎春花

金腰带、清明花、金梅花。

FlosCamelliaeJaponicae

木犀科植物迎春花JasminumnudiforumLindl.的干燥花。

落叶灌木,直立或匍匐,高0.3~5米。小枝四棱形,棱上多少具狭翼。叶对生,三出复叶,小枝基部常具单叶;叶轴具狭翼,叶柄长3~10毫米;小叶片卵形、长卵形或椭圆形、狭椭圆性,稀倒卵形,先端锐尖或钝,具短尖头,基部楔形,叶缘反卷;顶生小叶片较大,长1~3厘米,宽0.2~1.1厘米,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侧生小叶片,长0.6~2.3厘米,宽0.2~1.1厘米,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单叶为卵形或椭圆形,有时近圆形。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稀生于小枝顶端;苞片小叶状,披针形、卵形或椭圆形;花梗长2~3毫米;花萼绿色,裂片5~6枚,窄披针形,先端锐尖;花冠黄色,径2~2.5厘米,花冠管长0.8~2厘米,宽3~6毫米,向上渐扩大,裂片5~6枚,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8~1.3厘米,宽3~6毫米,先端锐尖或圆钝;雄蕊2,着生于花冠筒内;子房2室。花期4~5月。

生于山坡灌丛。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西藏。各地有栽培。

4~5月开花时采收,鲜用或晾干。

花皱缩成团,展开后,可见狭窄的黄绿色叶状苞片;萼片5~6枚,条形或长圆状披针形,与萼筒等长或较长;花冠棕黄色,直径约2厘米。花冠筒长1~1.5厘米,裂片通常6枚,倒卵形或椭圆形,约为冠筒长的1/2。气清香,味微涩。

性平,味苦、微辛。归肾经、膀胱经。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内服:煎汤,10~15克;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调麻油搽。主治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小便热痛,恶疮肿毒,跌打损伤。

裂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具有降压、降血糖、抗肝毒、抗菌消炎等作用。

主要含裂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迎春花黄色素、挥发油、脂肪酸等化学成分。

血虚目疾慎服,忌用铁器煎药。

①治发热头痛:迎春花15克。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咽喉肿痛:迎春花15克,点地梅、甘草各3克。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③治小便热痛:迎春花、车前草各15克。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肿毒恶疮:迎春花为末,酒调服,出汗即愈。(《卫生易简方》)

⑤治无名肿毒,发高烧:迎春花30克。煎水服。(《贵州草药》)

⑥治臁疮:迎春花适量,为末,调香油外敷。(《青岛中草药手册》)

⑦治跌打损伤,刀伤出血:迎春花适量,捣烂外敷患处。(《中国药用花卉》)

谷精草

流星草、移星草、鱼眼草、戴星草、文星草、移星草、珍珠草。

EriocauliFlos。

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buergerianumKoern.的带花茎的头状花序。

一年生草本。叶簇生,线状披针形,先端稍钝,无毛。花茎多数,簇生,鞘部筒状,上部斜裂;头状花序半球形,总苞片倒卵形,苞片膜质,楔形,于背面的上部及边缘密生白色棍状短毛;花单性,生于苞片腋内,雌雄花生于同一花序上,有短花梗;雄花少数,生于花序中央,萼片愈合成佛焰苞状,倒卵形,侧方开裂,先端3浅裂,边缘有短毛;花瓣连合成倒圆锥形的管,先端3裂,裂片卵形,上方有黑色腺体1枚;雄蕊6,花药圆形,黑色;雌花多数,生于花序周围,几无花梗,花瓣3,离生,匙状,倒披针形,上方的里面有黑色腺体1枚;子房3室,各室具1胚珠,柱头3裂。蒴果3裂。花期6~8月,果期9~11月。

生于湖沼地、溪沟、田边潮湿处。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等地。

秋季开花时采收,将花茎拔出,除去泥杂,晒干。

为带花茎的头状花序或带茎叶的全草。多扎成小把,少数散开。全体呈淡黄棕色。花茎纤细,长短不一,长14~24厘米,直径1毫米以下,淡黄绿色,具4~5条扭曲棱线,有光泽,质柔软。头状花序呈半球形,直径4~5毫米,底部有黄白色总苞,总苞片层层紧密排列呈盘状,有光泽,淡黄色,上部边缘密生白色短毛,花序顶部灰白色。用针层层挑开,可见有数十朵雄、雌花,揉碎后有多数黑色花药及细小黄绿色未成熟的果实。气微,味淡。

性平,味辛、甘。归肝经、肺经。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凉解表药。

用量4.5~9克。用治肝经风热所致之目赤肿痛、目生翳膜、羞明多泪、雀盲、头痛、齿痛、喉痹、鼻衄等。

有抗菌作用。本品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毛谷精草水浸剂,也对絮状表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效。其煎剂对绿脓杆菌作用较强,对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作用弱。

含谷精草素、7,3’-二羟基-5,4’,5’-三甲氧基异黄酮、决明内酯-9-O-β-D-葡萄糖苷、γ-生育酚乙酸酯等成分。

血虚目疾慎服,忌用铁器煎药。

①治目赤肿痛:谷精草15克,荠菜15克,紫金牛15克。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目中翳膜:谷精草、防风等分。为末,米饮服之。(《纲目》引《明目方》)

③治感冒发热头痛,咽炎:谷精草9~12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④治小儿中暑吐泻:谷精草全草30~60克,鱼首石9~15克。水煎内服,每日服2次,连服数次可愈。(《泉州本草》)

⑤治一切遗症、白浊白淋难愈者:谷精草、猪骨髓各30克。酒煎服,以好为度。(《文堂集验方》)

⑥治鼻衄:用谷精草捣罗为末,以热面汤调下6克。(《圣惠方》)

辛夷

望春花、木笔花、迎春花、毛辛夷、姜朴花。

MagnoliaeFlos。

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Pamp.、玉兰Magnoliadenudata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sprengeriPamp.的花蕾。(本文以望春花为例)

落叶乔木,高达6~12米。树皮淡灰色,平滑。芽卵形,密被淡黄色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3.5~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1~2厘米。花先叶开放,顶生幼枝顶,直径6~8厘米;芳香;花被片9,外轮3片,条形,长约1厘米,内两轮近匙形,长4~5厘米,宽1.3~2.5厘米,内轮较窄小,白色,外面基部带紫红色;雄蕊多数,花丝外面紫色,内面白色。聚合果圆柱形。花期3月,果期9月。

生于海拔~米的山地阔叶林中。分布于甘肃、陕西、湖北、河南等地。

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呈长卵形,似毛笔头,长1.2~2.5厘米。基部常具短梗,梗上有类白色点状皮孔。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内表面类棕色,无毛。花被片9,类棕色,外轮花被片3,条形,约为内两轮长的1/4,呈萼片状,内两轮花被片6,每轮3,轮状排列。雄蕊和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性温,味辛。归肺经、胃经。

散风寒、通鼻窍。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用治风寒头痛、鼻塞、鼻渊、鼻流浊涕。

具有麻醉、抗过敏、抗炎、降压、子宫兴奋、抗血小板凝聚、抗微生物、镇痛、改善微循环作用。

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1,8-桉油精等。另含β-蒎烯、1,8-桉叶素、樟脑、望春花素、香橙烯、望春玉兰脂素A等成分。

阴虚火旺者慎服。

①治鼻渊:辛夷15克,苍耳子7.5克,香白芷30克,薄荷叶1.5克,晒干,为粗末。每服6克,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济生方》苍耳散)

②治鼻渊、鼻鼽,鼻疮及痘后鼻疮:辛夷研末,入麝少许,葱自蘸入鼻数次,甚良。(《纲目》)

③治鼻尖微赤及鼻中生疮:辛夷碾末,入脑、麝少许。绵裹纳之。(《丹溪心法》)

④治鼻内室塞不通,不得喘息:辛夷、川芎各30克,细辛(去苗)8.5克,木通15克。上为细末,每用少许,绵裹塞鼻中,湿则易之。五七日瘥。(《证治准绳》川芎散)

⑤治鼻塞不知香臭味:皂角、辛夷、石菖蒲等分。为末,绵裹塞鼻中。(《梅氏验方新编》)

⑥治齿牙作痛,或肿或牙龈浮烂:辛夷30克,蛇床子60克,青盐15克。共为末掺之。(《本草汇言》)

芫花

芫、赤芫、芫条花、败花、头痛花、野丁香花。

GenkwaFlos。

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genkwaSieb.etZucc.的干燥花蕾。

落叶灌木,高达0.3~1米。枝条稍带黄绿或紫褐色,幼时有绢状柔毛。叶对生、近对生或偶互生,叶柄短,长约2毫米,有灰色短柔毛。叶卵圆形、椭圆形、长椭轴流或卵状披针形,长3~4(~6)厘米,宽(0.5~)1~2厘米,纸顷,下面有绢状柔毛,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先端尖,侧脉5~7对。花先叶开放,以侧生为多,常具3~7(~15)花,花序梗短,花无味,花梗短,被灰黄色柔毛。花萼淡紫色,筒状,先端4裂,裂片卵形或长圆形,雄蕊8,生于花被筒内面,上下2轮,下面一轮生于萼筒中部,上面一轮生于萼筒喉部,花丝短,子房倒卵形,外密生黄色柔毛,花柱极短或无花柱,柱头头状。核果白色。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于海拔~米的山坡灌木丛中、路旁或疏林下,也有栽培于庭园中。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及贵州、四川等地区。

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常3~7朵簇生于短花轴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脱落为单朵。单朵呈棒槌状,多弯曲,长1~1.7厘米,直径约1.5毫米,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色,质软。气微,味甘、微辛。

性温,味苦、辛。归肺经、脾经、肾经。

泻水逐饮,外用杀虫疗疮。属泻下药下属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用量1.5~3克。醋芫花研末吞服,一次0.6~0.9克,一日1次。外用适量。用治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外治疥癣秃疮,痈肿,冻疮。

具有终止妊娠、收缩子宫张力、抗肿瘤、利尿、增加肠蠕动、镇咳、祛痰、扩张乳腺血管、抗菌等作用。

花与花蕾含二萜原酸酯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挥发油中含大量脂肪酸,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约占总油量的60%。另含芫花酯、芫花醇、芫花素、瑞香素、落叶松脂素等成分。

体质虚弱,或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消化道出血及孕妇禁服;用量宜轻,逐渐增加,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不宜与甘草同用。

①治卒得咳嗽:芫花一升,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以枣十四枚,煎令汁尽。一日一食之,三日讫。(《肘后方》)

②治咳嗽有痰:芫花60克。煮汁去滓,和饴糖熬膏。每服枣许。(《华佗神医秘传》)

③治实喘:芫花(不以多少,米醋浸一宿,去醋,炒令焦黑,为细末)、大麦曲二味等分。和令极匀,以浓煎柳枝酒调下立定。(《百一选方》)

④治妇人血气冲心欲死:芫花9克,吴茱萸克。上为末,炒姜酒下。(《普济方》)

⑤治产后恶血:芫花30克(醋拌炒令黑),灶突墨30克。上件药同研令细,以醋煮曲末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五丸。(《圣惠方》)

⑥治痈:芫花为末,胶和如粥敷之。(《千金要方》)

⑦治小儿秃头疮:芫花、腊月猪脂和如泥,洗去痂敷之,日一度。(《千金要方》)

红花

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CarthamiFlos。

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的花。

一年生草本。高4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分枝,表面有细浅槽纹。无毛。叶互生;几无柄,稍抱茎;叶片长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头状花序顶生,直径2~3厘米,排成伞房状;总苞近球形,总苞片数轮,最外2~3轮叶状,边缘有刺齿,内面数轮卵形,边缘无刺,呈白色膜质,透明,最内轮线形鳞片状,透明膜质;花多数,着生于扁平花托上,全为管状花,橙红色,长约2厘米;花冠管部细线形,先端5裂;雄蕊5枚,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口部,花药线形,聚合成管状,包围雌蕊;雌蕊1枚,花柱细长,伸出花药管外,柱头2浅裂。瘦果倒卵形,有4棱,基部稍歪斜。花期5~7月,果期7~9月。

原产埃及,我国多有栽培。

在5~6月花开放,花冠从黄色变红色时,于早晨露水未干时采摘管状花,保护好子房,以便结子。将花在弱阳光下晒干或阴干,也可微火烘干。

不带子房的管状花,长1~2厘米。表面红黄色或红色。花冠筒细长,先端5裂,裂片呈狭条形,长5~8毫米;雄蕊5枚,花药聚合成筒状,黄白色;柱头长圆形,顶端微分叉。质柔软。气微香,味微苦。

性温,味辛。归心经、肝经。

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用量3~9克,煎服。用治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癥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等。

具有轻度兴奋心脏、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流量和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抗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改善外周微循环障碍;抗凝血;降血脂;提高耐缺氧能力;兴奋子宫;缓解肠道痉挛;具有免疫活性和抗炎作用;能减轻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介质的代谢紊乱;可致突变。动物实验表明,水煎剂小用量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大用量有抑制作用;对血管有明显的直接收缩作用;红花黄色素能明显延长小鼠左肺缺氧环境的生存时间;对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

含红花苷、新红花苷、前红花苷、红花醌苷、二十九烷、β-谷甾醇及二棕榈酸、甘油酯、油酸、亚油酸、绿原酸等13种成分。另有报道,尚含有红花黄色素。

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①治痛经:红花6克,鸡血藤24克。水煎调黄酒适量服。(《福建药物志》)

②治女子经脉不通,如血膈者:红花(细擘)、苏木(捶碎)、当归等分:每用30克,以水一升半,先煎花、木。然后入酒一盏并当归再煎。服半升,分两服,空心,食前,温服:(《朱氏集验方》红花散)

③治逆经咳嗽气急:红花、黄芩,苏木各2.4克、天花粉1.8克。水煎空心服。(《竹林女科》红花汤)

④治子宫颈癌:红花、白矾各6克,瓦松30克。水煎,先熏后洗外阴部,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下次加热后再用,每剂药可反复应用3~4天。[《上海中医药杂志》,(9):9]

⑤治肿毒初起,肿痛不可忍者:红花、穿山甲(炒)各15克,归尾9克。黄酒二盅,煎一盅。调阿魏1.5克,麝香0.15克服。(《外科大成》)

⑥治赤游肿、半身红,渐渐展引不止:红花末,醋调敷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⑦治聍耳,累年脓水不绝,臭秽:红花0.3克,白矾30克(烧灰)。上件药,细研为末,每用少许,纳耳中。(《圣惠方》)

西红花

藏红花、番红花。

CrocusSativus。

鸢尾科植物番红花CrocussativusL的柱头。

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地下茎球形,自球茎生叶片9~15片。无柄,叶片线形,长15~20厘米,宽2~24毫米,叶缘反卷,在放大镜下观察表面具细毛。基部由4~5片鞘状鳞片包围。花顶生,直径2.5~4厘米:花被不分化,6片,倒卵圆形,淡紫色,花筒细管状,长4~6厘米;雄蕊3,花药大,黄色,基部箭形;雌蕊3,子房下位,心皮3合生成3室,花柱细长,黄色,顶端3深裂,伸出花被外,下垂,紫红色,柱头顶端略膨大面漏斗状,边缘有不整齐的锯齿,一侧具一裂隙。蒴果,长圆形,具三钝棱,长约3厘米,直径约1.5厘米。种子多数,球形。

原产希腊和中东。现我国浙江、江苏、上海等引种成功。

10~11月下旬,晴天早晨日刚出时采花,然后摘取柱头,随即晒干,或于55~60℃烘干。

弯曲的细丝状,暗红色,顶端较宽,向下渐细似喇叭状,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柱,顶端边缘显不整齐齿状,体轻,质松软,干燥后质脆易断。将柱头投入水中则膨胀,并散出色素,水染成黄色。气特异,味微苦。

性平,味甘。归心经、肝经。

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属活血化瘀药分类下的活血调经药。

用量3~9克;冲泡或浸酒炖。用治经闭、产后瘀阻、温毒发斑、忧郁痞闷、惊悸发狂等。

抗凝血,兴奋子宫,抗肿瘤,改善记忆性障碍,兴奋肠道平滑肌。药理试验证明,本品有兴奋子宫、活血与止血、抗肾炎、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癌、抗自由基氧化、促进视网膜动脉血流量等作用。

主要含胡萝卜素和苦味素,系其药理活性物质。还含挥发油成分。胡萝卜色素为西红花的主要色素,含量约2%,主要系西红花苷元与各种糖所组成的各种糖苷。苦味素主要为西红花苦素。另含番红花苷1~4、反式和顺式番红花二甲酯、α-番红花酸、α-菠固醇、番红花苦苷等成分。

月经过多者及孕妇忌服。

①治经闭,经痛,产后腰痛:番红花2克,丹参15克,益母草30克,香附12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②治产后瘀血:丹皮、当归各6克,大黄4.5克,番红花2克,干荷叶6克,研末。调服,每日3次,每次6克,开水送下。(《青岛中草药手册》)

③治月经不调:番红花3克,黑豆克,红糖90克。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④治腰背、胸膈、头项作痛:番红花碾烂,合羊心、牛心或鹿心,用火炙令红色,涂于心上。食之。(《品汇精要》)

⑤治跌打损伤:番红花3克。煎汁,加白酒少许。外洗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⑥治吐血,不论虚实,何经所吐之血:番红花一朵,无灰酒一盏。将花入酒,炖出汁服之。(《纲目拾遗》引王士瑶方)

⑦治各种痞结:藏红花每服一朵,冲汤下。忌食油荤、盐,宜食淡粥。(《纲目拾遗》)

⑧治中耳炎:鲜番红花汁、鲜薄荷汁适量,加入白矾末少许,搅匀。滴耳中。(《青岛中草药手册》)

合欢花

合欢米、夜合花、夜合米。

AlbiziaeFlos。

豆科植物合欢AlbiziajulibrissinDurazz.的初开放的花序或花蕾。前者习称“合欢花”,后者习称“合欢米”。

落叶乔木。株高16米,树皮灰褐色,不裂或浅裂。小枝绿棕色,皮孔明显。羽片4~12对,小叶10~30对,镰刀形或长圆形,长6~12毫米,宽1~4毫米,先端锐尖,基部截形,中脉极明显偏向叶片的上侧,全缘,有夜晚闭合现象,托叶线状披针形,早落。头状花序多数,生于新枝的顶端,成伞房状排列。小花粉红色,连同雄蕊长25~50毫米。萼版5裂,钟形,长约3毫米。花冠长为萼管的2~3倍,淡黄色,漏斗状,顶端5裂。雄蕊多数,花丝多数,花丝基部连合,花药小,2室,子房上位,花柱丝状,与花丝等长,粉红色。荚果,扁平,带状,长8~10厘米,宽1.2~2.5厘米。种子8~14,扁平,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谷、平原或栽培于庭园中。分布于华东、华南、西南及辽宁、河北、河南、陕西。

夏季花开放时择晴天采收或花蕾形成时采收,摊于竹匾内迅速晒干,2~3天后花由红白色转变成黄褐色即可。

合欢花:头状花序,皱缩成团。总花梗长3~4cm,有时与花序脱离,黄绿色,有纵纹,被稀疏毛茸。花全体密被毛茸,细长而弯曲,长0.7~1厘米,淡黄色或黄褐色,无花梗或几无花梗。花萼筒状,先端有5小齿;花冠筒长约为萼筒的2倍,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雄蕊多数,花丝细长,黄棕色至黄褐色,下部合生,上部分离,伸出花冠筒外。气微香,味淡。合欢米:米略棒槌状,形细长而弯曲。表面淡黄褐色。花萼和花冠筒上端均5裂;雄蕊多数,花丝极细,下部合生,上部分离,呈错综交织状,而包被于花冠内。气微香。

性平,味甘。归心经、肝经。

解郁安神。属安神药下属分类的养心安神药。

用量5~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夜眠不安、抑郁不舒、神经衰弱、食欲不振、跌打损伤、视物不清等症。

抑制神经中枢。

花中鉴定了25种芳香成分,主要芳香成分为反-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oxide),芳樟醇(linalool),异戊醇(isopentanol),α-罗勒烯(a-ocimene)和2,2,4-三甲基噁丁烷(2,2,4-trimethylixetane)等。此外,还含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阴虚津伤者慎用。

①治神烦不宁,抑郁失眠:合欢花、柏子仁各9克,白芍6克,龙齿15克,琥珀粉3克(分2次冲服),煎服。(《安徽中草药》)

②治湿浊中阻,食欲不振:合欢花、扁豆花、厚朴花各6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③治腰脚疼痛久不瘥:合欢花克,牛膝(去苗)30克,红蓝花30克,石盐30爽,杏仁(汤浸去皮,麸炒微黄)15克,桂心30克。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百余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圣惠方》夜合花丸)

玉米须

包米须、玉麦须、玉蜀黍蕊。

StigmaMaydis

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柱头。

一年生高大草本,高1.5~4米。秆粗壮,直立,常不分枝,节间较长,有髓,基部各节处常有气生根,入土后,成支柱根。叶互生,叶片宽大,扁平,剑形或长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有波状皱褶,具强壮的中脉,叶鞘包秆,叶舌紧贴茎。雄花聚成开展的圆锥花序,顶生,长达40厘米,雄花序的分枝呈三棱状,每节有雄小穗2,每1雄小穗含2小花,两颖几等长,膜质,顶端尖,具纤毛,外稃均为膜质,透明;雌花序圆柱形,生于叶腋,外面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阔,顶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子房具极长而细弱的花柱,顶端分叉,露出苞外。颖果略呈球形,成熟后超出颖片和稃片之外。花期6~8月,果期7~9月。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性耐寒,喜向阳土质肥沃处。

于玉米成熟时采收,摘取花柱,晒干。

雌蕊穗腋生,为多数鞘状苞片所包。雌小穗孪生,成8~18行排列于粗壮的海绵状穗轴上。雌蕊具长丝状的花柱,长15~25厘米,直径0.2~0.3厘米,鲜时黄绿色、淡绿色至黄褐色,干后黄白色或浅棕色。气微,味淡。

性平,味甘。归肾经、胃经、肝经、胆经。

利尿、消肿、降压。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用量15~30克,大剂量6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烧烟吸入。用治肾炎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

药理实验证实,有利尿、降压、利胆、降血糖、止血等作用。

含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3、维生素E醌和苦味苷类、皂苷、挥发油、树脂、维生素C及泛酸、肌醇等成分。另含谷甾醇、豆甾醇、生物碱类物质、脂肪油、多聚戊糖、黄酮、色素、鞣质及尿囊素等。

尚不明确。

①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玉米须30~60克,冬瓜子15克,赤豆30克。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食物中药与便方》)

②治尿道感染:玉米须15克,金钱草45克,萆薜30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③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用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④治尿血:玉米须30克,荠菜花15克,白茅根18克。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⑤治高血压,伴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克,黄栀子9克。水煎冷却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⑥治急慢性肝炎:玉米须、太子参各30克。水煎服,每日l剂,早晚分服。有黄疸者加茵陈同煮服;慢性者加虎杖根30克同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⑦治胆石症(肝胆管及总胆管泥沙状结石,或胆道较小的结石在静止期者):玉米须、芦根各30克,茵陈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⑧治糖尿病:玉米须60克,薏苡仁、绿豆各30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月季花

月月红、四香春、月贵花。

RosaeChinensisFlos

蔷薇科植物月季RosachinensisJacq.的花。

常绿或半常绿灌木。茎枝有钩状皮刺或近无刺。小叶3~5,少数7,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边缘有锐锯齿,两面无毛;叶柄、叶轴散生皮刺和短腺毛;托叶大部和叶柄合生,边缘有睫毛状腺毛。花常数朵聚生或单生;萼裂片卵形,羽状分裂,边缘有腺毛;花瓣5或重瓣,红色或粉红色,很少白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花托边缘的花盘上;雌蕊多数,有毛,包于花托内。蔷薇果卵形或梨形,黄红色,内有多数瘦果,萼宿存。花期5~9月,果期8~11月。

野生于山坡、路旁。全国各地大多有栽培,主产于江苏、山东、山西、湖北等地。

夏、秋季节择晴日清晨露水干后采摘花蕾或半开放的花,及时摊开,阴干或低温干燥。

花蕾多呈卵圆形或类球形,花朵多呈圆球形,直径1~1.5厘米,有的杂有散碎花瓣。花托倒圆锥形或倒卵形,长5~7毫米,直径3~5毫米,棕紫色,基部较尖,常常带有一花梗。萼片5枚,先端尾尖,大多向下反折,短于或等于花冠,背面黄绿色或橙黄色,有疏毛,内面被白色绵毛。花瓣5片或重瓣,覆瓦状排列,长2~2.5厘米,宽1~2.5厘米,紫红或淡红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棕色,卷曲,着生于花萼筒上。雌蕊多数,有毛,花柱伸出花托口。体轻,质脆,易碎。气清香,味微苦涩。

性温,味甘。归肝经。

活血调经、疏肝解郁。属活血化瘀药下属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用量1.5~4.5克,煎服或外用。用治肝气郁结而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胸腹胀痛、跌打损伤、血瘀肿痛、痈疽肿毒及瘰疬等。不宜久煎;用量不宜过大,过量可引起腹痛,多服久服可引起便溏腹泻。孕妇亦当慎用;

有较强的抗真菌作用,已分离出其抗真菌的有效成分是没食子酸。

主要含挥发油,大部分为萜醇类化合物。另含橙花醇、牻牛儿醇、香茅醇、没食子酸等成分。

不宜久服,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①治月经不调:鲜月季花15~21克,开水泡服。(《泉州本草》)

②治烫伤:月季花焙干研粉,茶油调搽患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③治月经不调,少腹胀痛:月季花9克,丹参9克,香附9克。水煎服。(《天津中草药》)

④治肺虚咳嗽咯血:月季花合冰糖炖服。(《泉州本草》)

⑤治高血压:月季花9~15克,开水泡服。(《福建药物志》)

⑥治外伤肿痛:月季花、地鳖虫等量研细末,每次4.5克。每日二次,温酒少许冲服;另用鲜花捣烂敷患处。(《安徽中草药》)

⑦治筋骨疼痛或骨折后遗疼痛:月月红花炕干研末,每次3克用酒吞服,服后卧床发汗。(《贵州草药》)

⑧治皮肤湿疹,疮肿:鲜月季花捣烂,加白矾少许,外敷。(《四川中药志》年)

木棉花

红棉花、英雄树花、广州市花。

GossampiniFlos。

木棉科植物木棉Gossampinusmalabarica(DC.)Merr.的花。

大乔木。干和枝有短而大的圆锥形刺。掌状复叶,小叶5~7,具柄,薄革质,矩圆形至椭圆状矩圆形,先端渐尖,基部阔或渐狭,全缘,两面均无毛。花大,红色,聚生于枝的近顶端;萼厚革质,内被丝毛,呈阔而钝的裂片;花瓣5,肉质,两面多少被星状柔毛;雄蕊管短,多列;子房5室,胚珠多数。蒴果大,木质,果瓣内有绵毛;种子多数。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

春季采收盛开花朵,晒干或烘干。

多皱缩。花萼杯状,顶端3~5裂,厚革质而脆。外表棕黑色,具不规则纵皱,内面被灰黄色短茸毛。花瓣5片,分离,皱缩或破碎,外面棕黄色或深棕色,具纵纹,被星状毛,内面红棕色,被少数星状毛。雄蕊多数,花丝扭曲,具粗纵纹,花药大部脱落。味淡、微甘。

性凉,味甘、淡。归大肠经。

清热、利湿、解毒、止血。属清热药下分类清热解毒药。

用量6~9克,煎服,或研末服。用治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血崩、疮毒、金创出血。

具抗炎、保肝作用。

含鞣质、木棉胶及微量元素等。另乙醇提取物、肉豆寇酸、十六烷酸、十六烷酸乙酯、油酸乙酯等成分。

虚寒体质者不宜服用。

①治湿热腹泻,痢疾:木棉花15克,凤尾草30克。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

②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鲜木棉花60克。水煎,冲冬蜜服。(《福建药物志》)

③治暑天汗出烦热:木棉花适量,开水泡服。(《四川中药志》年)

④治咯血,呕血:木棉花14朵,呕血加猪瘦肉,咯血加冰糖同炖服。(《福建药物志》)

木槿花

篱障花、碗盖花、木红花。

FlosHibisci

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syriacusL.的干燥花。

落叶灌木,高3~4米。小枝密被黄色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5~25毫米,被星状柔毛;托叶线形,长约6毫米,疏被柔毛;叶片菱形至三角状卵形,长3~10厘米,宽2~4厘米,具深浅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钝,基部楔形,边缘具不整齐齿缺,下面沿叶脉微被毛或近无毛,花单生于枝端叶腋问,花梗长4~14毫米,被星状短绒毛;小苞片6~8,线形,长6~15毫米,宽1~2毫米,密被星状疏绒毛;花萼钟形,长14~20毫米,密被星状短绒毛,裂片5,三角形;花钟形,淡紫色,直径5~6厘米,花瓣倒卵形,长3.5~4.5厘米,外面疏被纤毛和星状长柔毛,雄蕊柱长约3厘米;花柱枝无毛。蒴果卵圆形,直径约12毫米,密被黄色星状绒毛。种子肾形,背部被黄色长柔毛。花期7~10月。

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陕西、台湾等地,均有栽培。

夏、秋季选晴天早晨,花半开时采摘,晒干。

本品多皱缩成团或不规则形,长2~4厘米,宽1~2厘米,全体被毛。花萼钟形,黄绿色或黄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萼筒外方有苞片6~7,条形,萼筒下常带花梗,长3~7毫米,花萼、苞片、花梗表面均密被细毛及星状毛;花瓣5片或重瓣,黄白色至黄棕色,基部与雄蕊合生,并密生白色长柔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连合成筒状,包围花柱,柱头5分歧,伸出花丝筒外。质轻脆,气微香,味淡。

性凉,味甘、苦。归脾经、肺经、肝经。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凉血药。

内服:煎汤,用量3~9克,鲜者30~60克。外用:适量,研末或鲜品捣烂调敷。主治肠风泻血,赤白下痢,痔疮出血,肺热咳嗽,咯血,白带,疮疖痈肿,烫伤。

对致病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无明显作用;可以杀虫止痒,用其洗头洗脸,能够治疗头皮瘙痒;动物试验证明其花粉有致敏作用。

木槿花含叶黄素-5,6-环氧化物、隐黄质、菊黄素、花旗松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O-葡萄糖苷等成分。

尚不明确。

①治下痢噤口: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先煎面饼二个,酿末食之。(《济急仙方》)

②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9~13朵。酌加开水和冰糖炖半小时,饭前服,每日服2次。(《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咯血:鲜木槿花30克,冰糖15克。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④治痔疮出血:木槿花、槐花炭各15克,地榆炭9克。煎服。(《安徽中草药》)

⑤治妇人白带:木槿花6克(为末)。入人乳半钟,将花末拌于乳内,饭上蒸熟,食之效。(《滇南本草》)

⑥治湿热白带:木槿花30克,猪瘦肉克。水炖,食肉喝汤。(《安徽中草药》)

⑦治白带:木槿花、败酱草、白鸡冠花各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福建药物志》)

⑧治疮疖:鲜木槿花,捣烂外敷,干则更换。(《安徽中草药》)

山银花

土忍冬。

LoniceraeFlos。

忍冬科植物华南忍冬Loniceraconfusa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多年生常绿藤本。老茎黄褐色至黑褐色,嫩茎节有环纹,幼时披毛,成长时全部脱落近无毛。单叶对生,卵圆形至椭圆形,主脉有短疏毛,叶背密生白短柔毛;叶柄长,有短柔毛;苞片披针形,极小,密生小硬毛,萼齿三角状披针形。花成对生于叶腋或顶的花序柄上,花冠管状,稍被柔毛,初时白色,后变成黄色,外面有倒生短糙毛及腺毛。浆果椭圆形,熟后黑色,种子1~2枚。

生于山坡灌木丛或疏林中及路旁和乱石堆,野生。广东、广西有栽培。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夏初花开放前采收,干燥。

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表面黄白色或绿白色(久贮色渐深),密被灰白色毛。偶见叶状苞片。花萼绿色,先端5裂,裂片有毛,开放者花冠筒状,先端二唇形;雄蕊5个,附于筒壁,黄色;雌蕊1个,子房无毛。气清香,味淡、微苦。

性寒,味甘。归肺经、心经、胃经。

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用量6~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用治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病症。

具有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抗毒、抗炎、解热、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降血脂,中枢兴奋,抗生育,轻度预防大鼠幽门结扎性胃溃疡。

含挥发油,油中含30多种成分。另含木犀草素、异绿原酸、木犀草素、芦丁、槲皮素、金丝桃苷、亚麻酸乙酯、香荆芥酚、β-谷固醇-D-葡萄糖苷、豆固醇-D-葡萄糖苷、灰毡毛忍冬皂苷甲、灰毡毛忍冬皂苷乙、绿原酸等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

不能当金银花用。脾胃虚寒及疮疡属阴证者慎服。

①治太阴温病初起,邪在肺卫,但发热而不恶寒,且口渴者:连翘30克,山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上杵为散,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服。(《温病条辨》银翘散)

②治太阴暑温,汗后余邪未尽。头感微胀,视物不清:鲜荷叶边6克,鲜山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一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上药用水二杯,取一杯,一日二次分服。(《温病条辨》清络饮)

③治发背,恶疮,托里,止痛,排脓:山银花克,甘草30克(炒)。上为粗末,每服12克,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之。(《卫生宝鉴》)

④治痈疽发背初起:山银花克,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60克,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洞天奥旨》归花汤)

⑤治乳腺不行,结成痈肿,疼痛不可忍者:山银花、当归、黄芪(蜜炙)、甘草各7.5克。上作一服,水煎,入酒半盏,食后温服。(《济阴纲目》金银花散)

⑥治乳岩积久渐大,色赤出水,内溃深洞:山银花、黄芪(生)各15克,当归24克,甘草5.4克,枸橘叶(即臭橘叶)五十片,水酒各半煎服。(《竹林女科》银花汤)

⑦治湿温、温热之邪,郁阻肺气,咽喉不利疼痛:连翘30克,牛蒡子18克,山银花15克,射干9克、马勃6克。上药捣成粗末,每用18克,水煎片刻,待香味大出后,即可服用。(《温病条辨》银翘马勃散)

丁香

丁子香、支解香、公丁香。

FlosCaryophylli

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花蕾。

多年生常绿乔木,高12米。树皮灰白色而光滑。单叶对生,革质,卵状长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尖,基部狭呈楔形,全缘,侧脉多,平行状,具多数透明小油点,叶柄明显。花顶生,3朵一组,集成聚伞形圆锥花序;花萼筒状,顶端4裂,裂片呈三角形,肉质肥厚,有油腺;花冠圆头状,花瓣4,白色而现微紫色;雄蕊多数,子房下位,柱头细小。浆果红色或深紫色,卵圆形,内有种子1粒,呈椭圆形。

原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东非沿岸国家,现我国有栽培。

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略研棒状。花冠圆球形,花瓣4,覆瓦状抱合,棕褐色至黄褐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形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味辛,性温。归胃经、脾经、肾经。

温中降逆、补肾助阳。属温里药。

用量1~3克,煎服。用治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抗胃溃疡,止泻,利胆,镇痛,抗缺氧,抗凝血,抗突变,抑菌杀虫。具健胃作用,浸出液具有明显的刺激胃液分泌作用,并能缓解腹胀、恶心、呕吐等。另外,对多种致病性真菌、球菌、链球菌及肺炎、痢疾、大肠、伤寒等杆菌以及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含挥发油15%~20%,油中主成分为丁香油酚、β-丁香烯、乙酰基丁香油酚等。另含丁香酚、乙酰丁香酚、异槲皮素、山柰酚、槲皮素、石竹烯氧化物、齐墩果酸、α-衣兰油烯等成分。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玄方》)

②治久心痛不止:丁香15克,桂心30克。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3克。(《圣惠方》)

③治冷心疼,面青唇黑,手足厥冷:丁香、良姜、官桂各4.5克。水一碗煎七分,用胡椒二十粒炒黄色为末,调入汤药内热服。(《心医集》)

④治妇人崩中,昼夜不止:丁香60克,酒二升,煎一升,分服。(《梅师方》)

⑤治乳头裂破:捣丁香末敷之。(《梅师方》)

金莲花

旱地莲、金芙蓉、旱金莲、金疙瘩。

FlosCamelliaeJaponicae

毛莨科植物金莲花TrolliuschinensisBunge.的干燥花。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无毛。茎直立,不分枝,疏生2~4叶。基生叶1~4,长16~36厘米,有长柄,柄长12~30厘米,基部具狭鞘;叶片五角形,长3.8~6.8厘米,宽6.8~12.5厘米,3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先端急尖,3裂达中部或稍超过中部,边缘具不等大的三角形锐锯齿;侧全裂片斜扇形,2深裂近基部,上方深裂片与中央全裂片相似,下方深裂片较小,斜菱形;茎生叶互生,叶形与基生叶相似,生于茎下部的叶具长柄,上部叶较小,具短柄或无柄。花两性,单朵顶生或2~3朵排列成稀疏的聚伞花序,直径3.8~5.5厘米;花梗长5~9厘米;苞片3裂;萼片通常10~15,金黄色,干时不变绿色,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长1.5~2.8厘米,宽7~16毫米,先端疏生三角形牙齿,间或为3个小裂片,或为不明显的小牙齿;花瓣(蜜叶)18~21,狭线形,稍长于萼片或与萼片等长,长1.8~2.2厘米,觅1.2~1.5毫米,先端渐狭,近基部有蜜槽;雄蕊多数,长5~11毫米,螺旋状排列,花丝线形,花药在侧面开裂,长3~4毫米;心皮20~30。瞢荚果,长1~1.2厘米,宽约3毫米,具脉网,喙长约1毫米。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海拔~米的山地草坡、疏林下或湿草甸。分布于吉林西部、辽宁、内蒙古东部、河北、山西和河南北部。

夏季花开放时采,晾干。

花皱缩,展平后直径2~5.2厘米;萼片8~19片,金黄色,倒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外层先端疏生三角形齿;花瓣13~22,棕色,线形,约与萼片等长;雄蕊多数;子房20多个聚合,花柱芒尖状。气微,味苦。

性微寒,味苦。归肺经、胃经。

清热解毒,消肿,明目。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

内服:煎汤,3~6克,或泡水当茶饮。外用:适量,煎水含漱。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疮,牙龈肿痛,牙龈出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急性鼓膜炎,急性淋巴管炎。

具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肺炎球菌,且抑菌谱较广,所含黄酮类化合物有明显的抗痒化作用,且黄酮类化合物的添加量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与其抗氧化性呈正相关;还有抗癌、降压、抗炎和解痉作用。

主要含荭草苷(orientin)、牡荆苷(vitexin)、3,4-二甲氧基苯甲酰胺、黎芦酰胺、棕榈酸、生物碱、香豆素、甾萜类化合物等成分,还含有有机酸类化合物,如金莲酸(glbefloweryacid)、藜芦酸(veratricacid)、原金莲酸(proglobefloweryacid)。

尚不明确。

①治慢性扁桃体炎:金莲花3克,开水泡,当茶常喝,并含漱。如是急性,用量加倍,或再加鸭跖草等量用。(《河北中药手册》)

②治急性中耳炎,急性鼓膜炎,急性结膜炎(火眼),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金莲花、菊花各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河北中药手册》)

③治急慢性扁桃体炎:金莲花6克,蒲公英15克。开水沏,当茶饮,并可含漱。(《全国中草药汇编》)

广东王不留行

薜荔果、馒头果、凉粉果、留行壳。

ReceptaculumFiciPumilae。

桑科榕属植物薜荔FicuspumilaLinn.的花序托。

多年生木质攀援藤本。长数米至10多米,枝、叶均含白色乳汁;枝叶二型;营养枝以气根贴附在墙上或树干上,着生小型叶,叶互生,纸质或薄革质,心状卵形,基部偏斜;果枝较粗壮,通常无气根,着生的叶大而厚革质,卵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顶端短尖或钝,基部微心形,全缘,上面无毛,下面被短柔毛,基出脉3条,中脉每边有3~5条侧脉,上面凹,下而凸。网脉在下面呈蜂巢状,叶柄粗壮,托叶线状披针形,被丝质毛。夏初于游离枝上的叶腋中生出隐头花序。隐头花序托梨形、倒卵形或圆球形,顶部截平,中央有脐状凸起并穿孔,向下渐收缩联结于粗大、长0.5~1厘米的花序梗上,成熟时带紫色。瘦果细小,棕褐色,果皮薄膜质,表面富黏液。花期5~6月,隐花果成熟期10月。

常攀附于残墙破壁上、老树树干上或岩石上。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秋季采收。摘取近成熟的隐头花序托,纵剖2瓣或4瓣,除去瘦果,晒干。

倒卵状圆锥形或长椭圆形,多已纵切成2瓣或4瓣。纵切2瓣的呈瓢状,4瓣的呈浅槽状。外表面黄绿色或灰黄色,有皱缩纹,内表面红棕色或黄棕色,间有残留的小瘦果。质脆,易折断,断面整齐。气微,味微涩。

性平,味甘、微涩。归胃经、肝经、大肠经。

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属活血化瘀药下分类的活血调经药。

用量9~15克(鲜品用量~克,煎服,捣汁、浸酒或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煎水熏洗。用治瘀滞经闭,乳汁不通。

抗着床;抗早孕;兴奋子宫。

本品含王不留行黄酮苷、王不留行皂苷、王不留行黄酮苷、麦蓝菜咕吨酮、王不留行咕吨酮、异肥皂草苷、王不留行次皂苷、中肌醇、D-葡萄糖、芦丁、β-谷甾醇、蒲公英甾醇醋酸酯、β-香树脂醇醋酸酯等成分。瘦果含凝胶质(多糖)等。其果水浸磨汁,呈凝胶状物(白凉粉),作为夏令解暑的清凉食品。

孕妇、血虚无瘀滞者均禁服。

①治尿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薜荔果一两,甘草一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②乳汁不下:薜荔果2个,猪前蹄1只,同煮食并饮汁。(《偏方》)

③治疮疖痈肿:薛荔一两,煎服;另用鲜叶捣烂敷患处。(《上海常用中草药》)

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只供大家参考,如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shoubang.net/yqllgrdyy/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