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老王起来上厕所,迷糊中发现马桶里都是红色的,一下子就精神了,定睛一瞧,这红色不是别的,正是自己的尿液,吓医院。
医生检查确认,老王是突发尿毒症,这让老王很惊讶,自己平时不痛不痒的,咋就突然尿毒症了呢?
医生在随后的治疗中,为老王找到了答案,原来老王半年前就查出了尿路结石,但因为多年前也得过,当时碎石后排石就没事了。
老王这次就没太在意,想着什么时候有空再碎石就完事了,没想到一拖再拖,半年过去了,也没去治疗,竟然就硬生生拖成了尿毒症,真是后悔死了。
医生提醒:3种病不及时治可成尿毒症
1、尿路结石
结石对肾脏的危害主要在于堵塞尿路,并对尿路黏膜直接损害,导致肾功能减退。当并发感染时,发展成肾盂肾炎或肾积脓,使肾脏功能迅速受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得了结石会疼,所以会误以为不疼不痒就没事。其实对于尿路结石而言,不疼不痒更危险,因为这可能是结石长得过大,破坏了神经的缘故,是很危险的。
2、糖尿病
30%的糖尿病患者,直接转归就是尿毒症糖尿病。为何糖尿病容易诱发尿毒症?
高血糖是糖尿病的特征性表现,由高血糖产生的一系列代谢紊乱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并最终发展成尿毒症的重要因素。
3、高血压
高血压病人中的15%会直接转为尿毒症。
大家要知道,高血压是会直接造成肾损伤的。但它对肾脏的影响又是隐匿和长期的,往往不易察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严重的就会发展成肾功能衰竭,最终变为尿毒症。
如果你有以上三种疾病一定要抓紧治疗,不要拖,别等拖成了尿毒症再后悔。
排尿时,有这4种迹象,最好去查一下肾功能!迹象一:血尿
正常来说,尿液的颜色呈淡黄色。若发现尿液颜色呈深黄色,犹如茶色,或呈红色,小心尿潜血,这时,可能是肾脏出了问题,及时就医。
迹象二:泡沫尿
对肾脏健康的人,排尿时出现一些泡沫是正常的,但很快就会消失。若出现泡沫尿,长时间不消失,甚至达到30分钟,就要当心了,可能是肾功能出了问题。
一般来说,泡沫尿的出现,意味着尿液中排泄的蛋白质较多,也就是出现了蛋白尿。
迹象三:有异味
正常排出的尿液没有特殊的气味,若排尿时,能闻到一股“苹果味”,就是有点略微酸腐的苹果味,可能是糖尿病酮症。
排尿时,若有一股很刺鼻的氨味,可能是膀胱炎;若有一股腐臭味,要小心尿路感染。
迹象四:尿频、尿痛
排尿次数增多,尤其是夜尿,若夜尿次数超过2到3次,对中老年人来说,就属于夜尿增多。
有时候,排尿会出现疼痛感,也可能是肾脏功能下降,导致尿液中的毒素太多引起的。出现尿频、尿痛,别忽视,小心肾脏出了问题。
生活中,该如何保护肾脏,预防尿毒症呢?一、规律体检
成年人应该重视每一年的体检,针对尿毒症,体检项目要包括肾功能(尿素氮、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肾B超、尿常规等。
如果体检发现异常,应该尽快寻找病因,并积极治疗。
二、控制盐分,多喝水
“肾主水”食用的盐会通过肾脏进行过滤,若摄入盐分太高会增加肾脏的过滤负担。建议患者每天盐分摄入量控制在6g以内。
多喝水,有助于缓解肾脏负担,建议每天喝水量在-毫升左右。
喝水时,也可适当放些有养肾作用的花草茶,还能提高口感。
取黄须、玉竹、玫瑰花、白鼓丁四种小植物搭配制成白鼓丁黄须茶,每日泡水即可。
黄须,是常见玉米的须子,具有利尿、利胆、降糖、降压等作用,常用于慢性肾炎的治疗,能利尿、改善肾功能、减轻或消退浮肿等。
玉竹,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大明本草》里面记载:玉竹“除烦闷,止消渴,润心肺,补五劳七伤虚损,腰脚疼痛”。
白鼓丁又称“尿床草”,利尿作用十分明显,能增加排尿量,对男性前列腺炎及尿道炎,对女性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具有一定好处。
玫瑰花性温,调和茶性,增加茶水口感,加上蒲公英的消炎利尿作用,能更好保护肾脏。
四者搭配,对于肾炎、肾结石、改善肾功能都有很好的效果。
三、不要熬夜,规律作息
睡眠不足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导致肾病发病几率上升。
因此,建议平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规律作息,每天在晚上22点之前入睡,保证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
四、适量运动,提高免疫力
适量进行运动,可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利于毒素排出。
日常可做打太极拳,利于加强两肾和命门的功能,让肾精充实、阳气旺盛、行动轻捷、二便调和、骨强齿坚、发泽耳聪。
记住,运动一定要坚持,最好每周运动3到5次,每次运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为宜,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