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小编说起北方有暖气时,
南方朋友们都含着心酸的眼泪默念着:
“我不冷,我可以,我可以靠抖过冬!”
南方人永远体会不到冬天在家光膀子吃雪糕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将一包牛奶放在暖气上,几分钟后喝下的温暖。
犹记得,小编小时候学校里还没有暖气,每到自己值日的那一周,还要在同学们来上课之前负责把班里的火炉烧着。
天还没亮,小编就跟一起值日的小伙伴来到教室。用废报纸、废作业本引燃炉子里的木头或者玉米杆,等火大了以后,再铺上煤块,炉子就烧起来了。只需要每节课下课添点儿煤,用火勾捅一捅煤灰,这炉子一整天就不会熄灭了。
炉子烧起来以后,每一个刚进教室的小伙伴儿都要围过来暖暖手,把小手放在烟筒上,放的时间不能长,不然会烫到,那感觉像极了拿着个刚出炉的烤红薯。
如果遇到雪天,小伙伴们打完雪仗,手套肯定都湿了,把手套直接放在烟筒上,“嘶~~~”一声,手套上的水遇到滚烫的烟筒瞬间蒸发的感觉,别提多爽了。
后来,炉子慢慢消失,小伙伴们再也不用早起烧炉子了,少了很多的乐趣,但暖气更加干净、便捷、温暖。
不过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到了冬天,有时候会出现鼻咽干燥、胸闷、出汗、头晕眼花、血黏度增高、心跳加快、血压改变、尿量减少、软弱无力等症状?
也许你觉得是感冒,其实也有可能是得了“暖气病”。
暖气病,顾名思义就是由暖气而引发的综合病症。主要是在暖气环境中,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好,室内温度过高造成的。
暖气病有哪些危害?
造成"暖气病"的最大原因在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丢失。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毫升,经呼吸道—毫升。来暖气后,室内干燥,丢失的水分就更多,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血管、泌尿系统等身体五大部位都会跟着"遭殃"。
一、呼吸系统
嘴唇干裂、鼻咽干燥、干咳声嘶,都是"暖气病"引起的上呼吸道症状。如果及时补水,这些症状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使呼吸道黏膜分泌物减少,灰尘、细菌等附着在黏膜上,刺激喉部引发咳嗽,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有了暖气后,干燥温暖的室内无异于一个病菌的"温床"。
二、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暖气过热"抢走"人体的水分,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
三、泌尿系统
来了暖气后屋内太干,体内水分丢失多,如果又经常忘了喝水,尿量会越来越少。正常人尿量应该在每天—毫升左右,它能起到冲洗尿路、避免感染的作用,如果尿量过少,会增加患泌尿道感染和尿路结石的风险。
四、皮肤
冬季人的皮肤本身就容易干燥、瘙痒,来了暖气后,室内温度较高,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纤维失去韧性而导致断裂,从而形成无法恢复的皱纹。老年人皮肤瘙痒,不当抓挠还会造成湿疹。
五、眼睛
冬季户外风干物燥,如果回到室内又因为温度高造成机体缺水,会影响泪液的循环,造成干眼症。另外,眼结膜干燥极易增加患"红眼病"的风险。
如何远离“暖气病”?
远离暖气病,要从根源上解决两大“暖气病”的成因。首先要解决室内干燥,其次要保持体内水分充盈。给大家分享几个小妙招:
妙招一:通风
冬天空气污染严重,很多家庭不再开窗通风,暖气房内空气急速干燥,给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温床,小编建议,天气晴朗时,还是要定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妙招二:花草有“湿”意
在家里,经常拖地或者在室内安置水盆、湿毛巾等方法可以增加室内湿度,还可以用加湿器或在室内养些花草,调节湿度。
妙招三:控制室温,温度不宜过高
冬天室温稍微低点对健康更有利。而室内温度过高,容易让人的精力下降。
妙招四:适当补充电解质
仅靠以上三妙招只解决外部干燥是远远不够的。想要远离暖气病,还要应对体内干燥的问题。除了给外部环境加湿外,更重要的是给身体内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增强体内免疫力和身体储水力。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在补水的时候会加入一些盐分,其实为身体补水没那么简单。
相比之下,最简单方便补充电解质的方法是直接饮用电解质饮料。其成分与人体汗液相近,能快速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而且其吸收速度比水更快,在体内贮留时间比水更长,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补水效果,非常适合在空调暖气房,或感冒发烧等易流失水分的日常生活中使用。
怎么样,有了小编的攻略,是不是有信心过一个更加健康舒适的冬天了呢?
文
杜赛男
来源
搜狐新闻百科名医
责任编辑
康梦颖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