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玲,王富兰,赵庆华,等.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评价及证据整合[J].护理学杂志,,35(11):36-40.
摘要目的:评价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的质量,整合现有指南的推荐意见,为规范间歇导尿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年1月至年3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间歇导尿相关临床实践指南,使用AGREEⅡ工具对纳入指南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7部指南,总体质量评价为A级3部,B级3部,C级1部,经证据整合,形成间歇导尿评估、实践、教育和管理4个方面共27条推荐意见。结论:现有间歇倒尿指南整体质量尚可,指南制定方法学和报告规范有待提高;所整合证据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可进行实践转化。轻松一笑查账领导:你们怎么可以乱记账啊?病人一天记账6次导尿?
护士小王:领导息怒,这怪我们没有备注清楚。您看我们指南有证据的,这个间歇导尿和留置导尿不一样。
正文间歇导尿术(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IC)指不将导尿管留置于膀胱内,仅在需要时置入导尿管,排空后即拔除,是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协助膀胱排空的有效方法和金标准。1.评估患者/家属/看护人员泌尿系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动机和情感的准备、卫生意识、依从性、特殊需求、IC执行能力与照护技能及是否了解患者目前泌尿状况和行IC的原因。
2.IC包括SIC和CIC,医院采用SIC(Sterile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无菌间歇导尿),家庭/社区采用CIC(CleanIntermittentCatheterization,清洁间歇导尿)。
3.IC时机取决于患者病情状况和导尿目的,应在征求患者同意,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
4.根据自主排尿量与残余尿量决定每日导尿频率,常规导尿4-6次/d,不宜超过6次/d,导尿量不应超过最大安全容量,不宜超过?mL/次。
5.导尿量>mL/次或>3L/d或导尿次数>6次/,需重新评估液体摄入量与导尿频率。
6.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宜导尿管材质、涂层类型、头端、助件、型号和润滑液等,首选一次性无菌亲水涂层导尿管
7.无涂层导尿管需搭配无菌润滑液,推荐男性使用10ml润滑液,女性使用6mL润滑液,不必常规使用抗菌润滑液,使用含利多卡因类润滑液应检査其耐药性。
8.选择足以保证尿液自由引流又能减少创伤风险的导尿管类号,首选细腔导尿管,推荐男性使用10-12cm,女性使用12-14cm。
9.便秘可能对尿道造成一定压力,阻碍尿液引流,建议摄入膳食纤维和流质,预防便秘。
10.妊娠者可能发生导尿困难,妊娠后期建议采用更合适的导尿体位和导尿管。
11.黏膜萎缩女性应增加润滑液或使用带凝胶的导尿管,以减少插管时的不适。
12.导尿困难时可尝试深呼吸或更换导尿体位,遇阻力时可对导管施加轻柔的压力或持握导尿管等待括约肌放松,再插管。
13.有尿路感染相关症状时须行尿液检査,仅治疗有症状的泌尿系感染,无症状菌尿不应治疗,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进行膀胱冲洗或食用蔓越莓预防尿路感染。
14.选择经过专业培训,掌握正确IC技术的人员负责导尿。
15.尿道插管或任何与导尿装置及插管部位有关的操作前后均应执行手卫生。
16.建议排尿后通过导尿法或膀胱超声测定残余尿量,选择经过专业培训人员测量并正确清洁和消毒设备。
17.能够自行排尿的患者,自行排尿后再行IC,建议睡前行IC以减少夜尿。
18.让患者/家属/看护人员表达其心理顾虑,告知患者当看护人执行这类隐私操作后双方关系可能发生微妙变化。
19.制定饮水计划,饮水1-ml/d,≤mL/次,入睡前3h避免饮水。
20.利用排尿日记记录患者导尿信息、液体摄入与排出量、泌尿系症状,评估其下尿路功能状况,连续记录7天以上。
21.定期随访,尿常规、泌尿系B超、残余尿量测定、肾功能和尿动力学检査应作为基础随访检査项目。
22.选择经验丰富,精通IC技能和教学的护士指导。
23.根据患者/家属/看护人员具体体况个性化教学,统一操作模具,操作示范前让其提前熟悉操作用物和操作过程,示范时需进行口头解释并为其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确保所有口头信息都以书面信息形式得到强化。
24.对患者、家属和看护人员疾病和IC理论及操作指导,告知IC对其性生活、自我形象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教会其正确洗手方式和卫生技能。
25.确保居家IC患者知道哪些导尿管可在家庭环境中重复使用及如何清洁和存贮该导管。
26.指导病情观察,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或功能改变均需查明原因,尤其注意有无血尿、尿频、尿急、尿痛、发热或感染等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27.遵循当地规章制度和医嘱实施建立电子提醒系统;定期对医护人员培训和考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