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患者安全目标发布内附详解及

引言

近日,医院质量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以“奋进新时代,质量新水平”为主题,重点围绕医疗质量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聚焦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改善医疗服务。

会上,医院协会发布了《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版)》,版是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使之普适性、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本文以年患者安全目标,结合具体案例,以供借鉴经验,不犯类似错误。

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版)

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特殊用药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案例:

某日,某医院急诊输液室异常忙碌,巡回护士像风火轮似的被患者及家属呼来换去。

这时,A患者大声呼叫护士换水,护士小王赶紧走过去,拿起家属接过的NSml+热毒宁20ml换上,并在巡视单上签了字。

10分钟后,护士小张给坐在A患者的旁边的另一位患者B换药液,发现该患者少了一袋药液。

结果护士小张在A患者座位后的药框里发现了一袋NSml+热毒宁20ml,而A患者正在挂的热毒宁是NSml+热毒宁10ml是B患者的。

A医院给予说法和赔偿。

分析:根据输液给药查对制度,护士给患者输液前必须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AMS)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案例:

某日,某医院普外科病房,患者A需要紧急输血,小夜班护士立即采集交叉配血标本。

等待配血期间,护士给予该患者留置针穿刺并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0:00护士开始为患者输血,20:15护士调节输血滴速40滴/分。21:10后患者家属呼叫护士患者输血的地方肿了,护士赶紧跑过去发现患者输血外渗。

分析:用血安全至关重要这其中也包括输血过程中的安全。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并注重围术期疼痛管理。

(五)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六)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回报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案例:

某日,某骨科大夜班护士交班,发现14床择期取出内固定装置病人未在病房,小夜班护士立即电话联系该患者,得知患者私自回家参加亲戚晚宴,电话中患者醉意盛浓。

护士询问患者是否饮酒,患者表示自己喝了不少酒。由于患者饮酒,患者无法手术给予头孢抗生素预防用药,患者出院重新择期手术。

分析: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围手术期安全不仅包括患者住院安全,还包括手术顺利进行前的各种准备。

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设施和有效的监管。

(三)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确保安全注射。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四)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和监测机制,制定多重耐药管理制度。

(五)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相应感染监测与反馈。

(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控,落实相应预防措施。

案例:

某日,护士为某患者停止留置导尿,当日患者主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医生怀疑发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经尿培养证实患者存在尿路感染。

可是患者留置导尿时护士一直为患者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

经过询问家属,每次护士发碘伏棉球给患者消毒时,家属都没有认真为患者充分消毒尿道口,甚至不消毒。

分析:导尿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感染类型,预防患者住院期间感染也是患者安全的体现。

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shoubang.net/nxmlxgryy/5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