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数千万华人后裔生活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新加坡总人口不过来万,华人就占据了75%以上。
这些人是从什么时候下的南洋,又是为何要下南洋呢?
明朝海禁政策催化了下南洋的浪潮
其实下南洋始于汉朝,但在明末清初前,下南洋的人数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了明末,下南洋风潮才开始盛行。
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洪武年间开始执行严格的海禁政策,到明永乐年间,尽管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随着倭寇之患的加剧,民间私人出海的限制却愈加严格。
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倭寇,但由于所针对的直接对象是大量普通民众,因此政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最有效手段,反而在沿海地区激化民间矛盾。
沿海地区人民向来依海而生,靠海而活。“严交通外藩之禁”,几乎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再加上明末战争不断,百姓生计受到严重影响。他们除了进行反抗,已经没有其他选择。
对于滨海地区的居民除了反抗,还找到了另一条谋生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
在张煊的《西园见闻录》中曾写道:“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谈迁的《国榷》中也有类似的语录:“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
南洋,是今天的东南亚一带,当时正处于英国和荷兰的殖民统治之下,两国正对南洋进行加速开发,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大。
正是这一契机,让中国闽粤地区的居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还不断推出各种诱惑政策,如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谋生。
清朝的人口扩张和战乱加速了移民数量
明朝灭亡时,人口仅剩万左右,到清末人口爆炸至四亿,随着这种人口大爆炸,而耕地确实有限的,尤其是遇到天灾人祸,百姓们不得不去人口较少之处寻求生存,由此形成了山西移民的走西口,山东移民的闯关东和沿海移民下南洋三支浩大的移民潮。
再加上清朝末年,国内战乱加上列强的入侵,民不聊生,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活下去,许多人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去往离中国有地理优势的南洋。
特别是西方国家入侵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由此,下南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从年至20世纪初,大量的华人以劳工身份进行海外移民。经历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中国东南部满目疮痍,而时值美洲发现金矿、东南亚种植园经济发展,各国纷纷在中国设立招工公所,饱经战乱的闽粤人民引颈以望。公所巧言令色引诱贫民签订契约,甚至还有使用欺骗、绑架手段掠卖华工的现象。华工们因生活的需要,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数十年间,仅东南亚地区就迁移了大约万华工。
20世纪初到年,更是下南洋的高峰时期。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战火不断,朝不保夕,而东南亚在殖民宗主国的扶持下,除了传统种植园、采矿业外,基础设施产业也获得空前发展,用工缺口极大。仅年至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万。
在年后,持续三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才嘎然而止。
在南洋,哪里有生存的空间,哪里就有华人的身影响
初去到南洋的华人生活也并非如想象中美好。开辟农田,挖掘矿产、经商、劳作,只要哪里有生存的空间,哪里就有华人的身影。特别是在17、18世纪,华人是南洋挖矿的主力军,马来西亚产出的锡矿,几乎都是华人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因为太过辛苦,本地人是唯恐避之不及。
除此之外,晚清到南洋的人中也有不少的手工业者,他们靠自己的手艺获得生活的保障。如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等。在当时他们大多数人属于比较初级的手工业者,靠着这些手艺在这些地区勉强糊口,但手工业行业是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为他们后来扩大生意奠定了基础。
另外,从事农业、渔业的华侨人数也非常多,是因为来到南洋的华人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这两类产业非常发达。
可以说,远离家乡的华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赤手空拳地在异国他乡生生地打出了一片天地。
一直到今天,东南亚的许多富豪皆是华人。如连续第八年蝉联《福布斯》菲律宾富豪榜首富席位的施至成,就是一名华人。他总资产达到亿美元,堪称富可敌国。
华人对南洋的影响
下南洋带去的不仅是人,也是中国文化的外向输出。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很多华人可能不会说中国话甚至不会写中国字,但他们的记忆里仍有一句家乡的方言。
中国的三纲五常、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在南洋落地生根。特别是在近几年,受当地华人所追捧的孔子学院,其基础就是华人中永存的中国传统文化。
华人的南下,也带来了人口基因结构的变化。去到南洋的华人很多都在当地结婚生子,与本地人共居,这是不同人种间的基因的改变。
经济结构的调整。许多人把当时中华民族先进的手工业技术,例如制陶、造纸、造船等技术带到南洋各个国家,在当时的印尼和泰国,就已经出现华人创办的制陶和造船的工厂。农业技术也得以普及,改良了当地的传统的种植技术和耕种工具,丰厚了种植品类。这些改变也为后期南洋国家的变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而今,随着国家的强盛和华人们百年如一日的付出,华人在东南亚地区不仅获得了身份上的认同,也实现了财富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