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cepacia,BC)是院内感染的几种重要条件致病菌之一,通常对健康人体并不致病,多侵袭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常定植于囊性纤维化和慢性肉芽肿患者的肺部,是一种高毒力、高致死性的病原菌。近年来,该菌临床分离率不断增加,且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临床治疗存在困难。
生物学特性
该菌为需氧非发酵、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常见于潮湿土壤、水、植物等,能够在营养缺乏的水中生存和生长。对营养要求不高,一般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合生长温度为30-35℃,在4℃不生长,42℃生长不定。绝大多数菌株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菌落正圆形,直径1mm以下,菌落中心因氧化乳糖而变成淡红色或红色。一个菌株可产生一种或几种色素,与培养基的组成和培养温度有关。该菌氧化酶弱阳或阴性,触酶延迟反应,动力、赖氨酸、枸橼酸盐、吲哚、H2S阳性,能氧化葡萄糖、麦芽糖,不还原硝酸盐。
标本类型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存在于土壤及水中,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医院的自来水、体温表、喷雾器、导尿管等处分离到,同时可以从肺泡灌洗液、痰液、血液、穿刺组织、脓液等各种临床样本中检测到。
临床表现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有特殊的黏附素,通过亲密接触或吸入带菌的气溶胶而传播,多侵袭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尤其多见。ICU患者多有长期卧床、年龄大、免疫功能低下、意识障碍等表现,正常的吞咽、咳嗽等生理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和消失,痰、血和呕吐物不易排出,加上呼吸道侵入性操作的反复实施,如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等均是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所致病症主要有菌血症、尿路感染、化脓性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和呼吸道感染等。
该菌有55%的分离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耐药基因种类较多,包括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整合子及插入序列共同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等。耐药基因的复杂性使其耐药机制同样非常复杂。
Case1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导致人工瓣膜心内膜炎
患者男性,38岁。
病史:就诊前6个月,经诊断患有由铜绿假单胞菌和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二尖瓣内膜炎,经过二尖瓣置换术,并接受6周的静脉注射头孢吡肟和庆大霉素。置换术2个月后于二尖瓣上发现可移动的肿块,考虑到曾经的感染史,接受了为期6周的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的治疗。
入院检查:胸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生物假体二尖瓣上有可移动的肿块,大小3.2cm??2.2cm,伴有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赘生物在随后的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得到证实。HIV阴性,毒理学筛查显示苯二氮卓类和羟吗啡酮呈阳性。患者呼吸不畅,同时患有严重的牙周疾病。
治疗方案:最初的抗生素治疗包括万古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吡肟,第四天替换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和万古霉素。在治疗的第1、3、4、8天,血培养发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和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敏感;医院的血培养也发现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敏感,并对阿卡米星、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和庆大霉素具有抗性。此外还有部分血培养发现草绿色链球菌、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
患者经拔牙、主动脉血栓切除术,更换人工二尖瓣。主动脉栓塞的组织病理学鉴定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人工瓣膜革兰氏染色未得到结果。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从两种组织培养物中均分离得到。患者接受对应治疗,完成为期6周的治疗并在结束2周复查时,血培养均为阴性。
病例讨论:患者毒理学筛查阳性,静脉吸毒可能是引起感染的原因。龋齿患有慢性根尖感染,也会增加伯克霍尔德菌感染风险。本案例使用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并用万古霉素覆盖革兰氏阳性菌,治疗成功。
Case2流行病学调查——医院感染
案例说明:年7月28-30日,某医院骨关节科先后出现8例寒颤、发热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在患者送检的血标本中,培养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后续骨关节科患者无发热案例。
专家调查:专家组于8月1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患者均表现为寒颤发热,伤口无渗出液,局部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无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呕吐腹泻等消化道感染症状。发病时间集中在3天内,病例均在上午输液结束后30min-1h发病。
检测结果:患者血培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为同种同源,留置针洗脱液中也有检出。调查发现,骨关节科患者会接受三种用药方式即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和皮下注射,接受前两者用药后会使用封管液对留置针进行封管。医院感染,可能与被污染的静脉推注药液和封管液有关,来源可能为骨关节科配药室操作台被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污染。
案例讨论:该菌易发生院感,需规范操作、提高防控意识,同时该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用药复杂,如有临床怀疑,应尽快检测并采取治疗手段。
mNGS通过检测标本中的所有核酸,与数据库比对和智能化分析,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信息,有助于对疑难危重感染实现更加快速精准的诊疗。此调查案例提示尽快明确院感的病原学来源并进行前期防控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PMID:.AUniqueCaseofBurkholderiacepacianProstheticMitralValveEndocarditisandLiteratureReview.InfectDisClinPract(BaltimMd).May;27(3):-.
[2]茅国峰.医院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31(01):57-59.
[3]李梦,张萌,钟昱文,康敏,徐凤琴,宋铁.一起医院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J].医院感染学杂志,,30(15):-.
锐明微?快速助力重症病患病原识别、快速检出,助力临床医生精准诊断,有效对症下药,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向上滑动阅览
小锐讲堂
铜绿假单胞菌——重要的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
鹦鹉热衣原体——人体三大致病衣原体之一
纹带棒状杆菌——一种院内感染条件致病菌
鲍曼不动杆菌——常见的院内感染菌
白色念珠菌——不可忽视的条件致病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的呼吸道感染致病菌
肺炎克雷伯菌——医院内感染及社区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
烟曲霉——易被误诊的感染疾病元凶
耶氏肺孢子菌——免疫抑制人群的易感菌
细环病毒——抗病毒免疫能力的功能性生物标志物
大肠埃希菌——人体共生条件致病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非发酵菌
汉坦病毒——通过鼠类传播的高变异性病原体
尖端赛多孢子菌——诊断困难的新兴病原体
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机会致病菌
星座链球菌——一种容易被临床忽视的条件致病菌
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马尔尼菲篮状菌——免疫功能缺陷患者易感病原体
单增李斯特菌——不惧冰箱的食源性致病
恙虫病东方体——易漏诊误诊的恙虫病元凶
贝氏柯克斯体——引起Q热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原体
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人类的最小单链线状DNA病毒
肺炎支原体——儿童肺炎的主要元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