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老人抱怨小便憋不住要尿裤子,每天都要带尿不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尿失禁。据统计,老年人群尤其是在45岁以上已生育的女性人群中,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40-45%。然而与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极低的就诊率。然而老年人的就诊意识并不强,除了源自对疾病了解不足,产生害羞情绪以外,也与部分患者麻痹大意,视其为自然现象而疏于重视有关。
事实上,严重的尿失禁除了给患者带来生活、卫生、社交和工作上的影响外,还增加了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由于经常出现尿失禁,患者往往不愿接近他人也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更不敢坐别人的床椅,怕人嘲笑,进一步加重精神负担。因此,尿失禁常被称为“社交癌”。此外,尿失禁还能引起外阴部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损害,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引起尿失禁的原因有很多,常见原因
1、真性尿失禁脊髓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之间联系受损,如昏迷、截瘫、因排尿反射活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膀胱逼尿肌出现无抑制性收缩;也见于因手术、分娩、所致的膀胱括约肌损伤或支配括约肌的神经损伤、病变所致膀胱肌功能障碍。膀胱一有尿液便不自主流出,处于空虚状态,排尿没有感觉。
2、假性尿失禁(充溢性尿失禁)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活动受抑制,膀胱充满尿液,内压增高,迫使尿液流出。尿液不断地自尿道中滴出,这类患者的膀胱呈膨胀状态。
3、压力性尿失禁膀胱括约肌张力减低,骨盆底部肌肉及韧带松弛,肥胖,多见于老年妇女。是当腹压增加时(如咳嗽,打喷嚏,上楼梯或跑步时)即有尿液自尿道流出
为了帮助患者解除痛苦,恢复膀胱功能,促使膀胱储尿,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对尿失禁患者进行膀胱的康复护理训练与护理。
1)心理护理尿失禁患者因尿液刺激和尿液异味等问题常感到自卑和忧郁,心理压力大,因此应尊重、关心患者,给与理解和安慰,随时做好帮助和护理。
2)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周围皮肤无红肿、破损,及时更换潮湿的尿垫和衣裤,及时用温水清洗周围的皮肤,必要时涂搽鞣酸软膏,扑粉等,并注意更换体位,预防压疮,注意营养。
3)排尿习惯训练是基于患者的排尿规律来安排如厕时间的一种方法。即每天都按规定的时间去排尿一次,如餐前30min、晨起和睡前。一般白天每3h排尿一次,夜间两次,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对生活不能自理无法如厕者,应提供便器,适时提供如厕帮助。这种训练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并能逐渐帮助患者建立规律性排尿习惯。
4)制定饮水计划建立定时,定量饮水和定时排尿计划,严格认真落实,记录排尿时间。每次排尿前可轻叩耻骨上区、摩擦大腿内侧诱发排尿、尽量坐位及卫生间排尿。当膀胱的残余尿量过多时,进行间歇导尿防止尿路感染。饮水计划中每日饮水量约-,不可超过ml。
1.饮水包括所有的流质,如粥、汤、果汁等,如饮了以上的流质,要减去饮开水的量,以保持饮水量为每日ml。
2.晚上八时后尽量不要饮水,避免膀胱夜间过度膨胀。不要饮利尿饮品,如茶、汽水,含酒精饮品、糖水、西瓜等。
饮水计划表
5)刺激逼尿肌收缩通过寻找并刺激排尿刺激点,如轻轻敲打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听水流声或用受刺激肛门等辅助措施,诱发逼尿肌收缩,尿道外括约肌松弛,产生排尿。
6)Valsalva屏气法患者采取坐位,身体前倾腹部放松,屏住呼吸,向下做用力排便运动,此方法可训练患者收缩腹肌,从而增加可增加膀胱及骨盆底部压力,促使尿液排出。
7)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具根据生理特性和患者自身特点选择尿失禁护理用品接尿。男性患者可以食用保鲜袋、外置导尿瓶集尿,但患者阴茎长期受到尿液刺激,易导致阴茎龟头红肿糜烂,须加强局部护理。女性患者可以使用尿失禁可以使用尿布、纸尿布及纸尿裤集尿。目的是防止皮肤长期受尿液刺激,保护皮肤,预防压疮。
8)留置导尿极易引起泌尿系用感染,须注意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管理,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每日消毒尿道口1-2次,每周换引流袋1-2次,定期更换尿管1次,保持引流管通畅,尿袋不高过耻骨联合处,防止尿液逆流,并定时夹闭尿管训练膀胱功能。
9)穴位针灸治疗取足三里、三阴交、天枢、水道、曲骨、关元、中极等穴位针刺。
10)盆底肌肉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骨盆底部肌肉锻炼,以增强控制排尿的能力。这种训练可以增加尿道阻力,加强盆底肌肉张力,可在漏尿前后做练习,对减少漏尿的效果更好。
做法:收缩尿道、肛门、会阴部肌肉5-10秒后放松,间隔5-10秒后重复上述动作。每次15分钟,每天2-3次。
11)经非手术治疗后效果不佳的患者,则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