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无小事。在临床工作中,护士的工作没有大小之分,所有的护理操作都事关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所有的护理操作,都值得被研究和讨论。
患者的翻身时间到底该隔多长时间?患者术后首次下床如何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膀胱造瘘的患者该如何护理?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定时翻身≠q2h翻身
护士在工作中应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观念,适时翻身,做好工作的同时,满足患者生理需要、倾听患者的心理诉求。
临床案例
患者女性,45岁,因“反复气促1月,加剧1周”入院,诊断:右侧颊部及胸部腺癌多发转移。患者神清,恶液质,不能平卧,被迫半坐卧位,动则气促加剧,遵医嘱予持续低流量吸氧,间中自觉胸闷不适,不能配合翻身。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护士难以实施定时翻身(q2h翻身)的原因如下:
1、患者被迫半坐卧位,改变体位时自觉呼吸困难、胸闷、气促,拒绝翻身;
2、虽然护士已向家属解释说明了翻身的重要性,但家属看见患者备受煎熬,不忍心让患者翻身,增加痛苦;
3、患者的固定体位限制了护士协助翻身,即使勉强“翻身”,也会很快恢复原状。
针对该患者,护士顺从了患者及家属的意愿,不强求患者一定要q2h翻身,但这并不是代表放弃了对患者皮肤的观察与保护。
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坐位,受压部位主要为双侧坐骨,护士给患者垫上坐垫,并在双侧的坐骨体表皮肤贴上泡沫敷料贴,以减轻皮肤的压力。同时给患者一个抱枕,使患者上半身可以后靠,也可以向两侧靠,或者向前趴,以改变受压的支点位置。护士在更换补液、或执行治疗时,若患者改变了坐姿,可以安抚患者、检查皮肤情况,患者也是很乐于接受、配合护士的工作。很幸运的是,患者住院期间没有出现压力性损伤。
q2h翻身,适用于所有患者吗?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压疮一直是困扰护理人员的难题。患者带压疮入院护士没有及时发现会被“批”,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压疮、更严重,要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组织科内讨论,并上交护理部,等待处罚。如此,面对压疮,或可能发生的压疮,护士能不紧张吗?
在年的一项研究里显示:当机体局部组织在9.33KPa压力下,持续2h以上即可发生不可逆损伤。但此研究结果是机体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承受上述的压力造成的。而临床上忽略了研究前题,为了预防压疮,q2h翻身1次就变成了护理常规,护士和护理管理者就形成了定势思维,认为一定要每q2h翻身1次才能预防压疮的发生,并要求护士在工作中一定要定时翻身并作记录,还是电脑与纸质双重记录的。没有q2h翻身是工作不到位,没有体现q2h翻身的护理记录是不完善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总有意外,有的患者拒绝被动地翻身,有的癌症晚期的患者翻身加重了患者的痛苦,有的严重心衰的患者频繁的翻身会引致病情的恶化…
如此的局面,还有必要要求护士机械地执行q2h定时翻身的护理常规吗?
随着护理的不断发展,现在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器具方面有了很大的创新,除了气垫床、水垫、翻身枕外,还有泡沫敷料贴、水胶体等来缓解局部的压力、摩擦力,促进血液循环,比传统的护理方法更加多元化。
有研究指出,在6h内选择适当的时候翻身反而会减少剪切力和摩擦力的产生,相比频繁的2h翻身,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癌症末期患者的治疗原则不是延长生命,而是最后的时光过得相对舒适和有意义,过于频繁的翻身会增加患者的不适,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夜间频繁翻身,严重地影响了患者休息睡眠。
因此,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翻身计划,灵活翻身。
有没有最佳翻身间隔时间?
1、所有压疮危险人群,都应该定时翻身。
定时翻身可以减轻身体受压部位承受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翻身的同时对受压局部进行评估,尽早识别皮肤改变,配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压疮发生风险,这远比治疗压疮的成本更低。
所有存在压疮风险或已有压疮的患者,只要无翻身禁忌,都应该落实定时翻身计划。
2、减压支撑面可作为翻身的辅助手段,更换体位的频率受患者所用支撑面的影响。
使用减压支撑面能够改变及扩大患者承受压力的主要部位,减少局部组织承受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时高规格减压支撑面还具有一定的微环境管理能力,能够强化压疮预防效果。
如:有压疮危险的患者应使用减压支撑面;强烈推荐使用压力再分布床垫来预防和管理压疮;任何压疮高危患者,卧床期间都应该使用减压设备;在任何时候,所有压疮患者都应该被安置在减压支撑面上。
3、决定翻身频率要考虑患者本身所处的体位。
在不同体位下患者的主要受压部位及承受压力大小有所不同,决定翻身时应考虑患者本身所处的体位,坐位患者相比于卧床患者受压部位更集中,因此需要予以更频繁的体位变换。
4、翻身频次的确定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目前尚无确切的翻身频次。
目前尚不清楚有效预防压疮的最佳翻身间隔时间。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频繁翻身(2~3h)比延长翻身时间(4~6h)更能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
对于脊髓损伤及其他活动性下降的压疮高危人群,应予以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