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病原微生物在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异常繁殖所致的一种急慢性炎症,其根据解剖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和下尿路感染(膀胱炎和尿道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无症状性菌尿和尿道综合征。
细菌性泌尿系统感染可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其中单纯性尿路感染又可分为膀胱炎和肾盂肾炎。
细菌性下尿路感染需选择在尿中有效浓度高的敏感抗菌药物,细菌性上尿路感染可能伴有血流感染,需选用在尿液和血液中均有较高浓度的抗菌药物。
磷霉素氨丁三醇、呋喃妥因等在尿中有很高的浓度,但其血药浓度较低,仅用于下尿路感染,而不能用于上尿路感染。β-内酰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和尿药浓度均高,可用于下尿路感染,又可用于上尿路感染。
分类
药物
选用原则
注意事项
磷霉素氨丁三醇
磷霉素的口服制剂,可用于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或预防尿路感染。磷霉素在尿液中的浓度非常高,但因其血药浓度较低,仅适于下尿路感染。其抗菌活性随尿液pH值降低而增高,当尿pH值降低到6.0时,细菌对磷霉素的敏感率显著增高。
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消化不良、黄疸、肝坏死、中毒性巨结肠、头痛、头晕、无力、哮喘、阴道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慎用于肝功能不全者。避免与促胃肠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联用。
呋喃类药物
呋喃妥因
可用于细菌敏感菌所致的急性单纯性膀胱炎或预防尿路感染,其在尿中浓度非常高,但血药浓度较低,故仅适于下尿路感染。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纳差、腹泻、头痛、头昏、嗜睡、肌痛、眼球震颤、周围神经损害、过敏反应、急性肺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等。慎用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周围神经病变、肺部疾患者。
β-内酰胺类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多为时间依赖性药物。二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尿中浓度较高;三、四代头孢菌素类除尿中浓度较高外,还有抗假单胞菌属活性如头孢他啶、头孢吡肟。
头孢曲松钠的钙盐易沉淀于胆囊,形成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停药后可自行消,也称可逆性结石或假结石症。头孢曲松钠制剂不能加入哈特曼氏及林格氏等含有钙的溶液中使用,其与含钙剂或含钙产品合并用药有可能致致死性结局的不良事件。
喹诺酮类药物
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有一定PAE(抗生素后效应)的浓度依赖性药物,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尿中浓度高,不推荐莫西沙星,因其尿中浓度不高。
不良反应有室性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尖端扭转室速、血糖异常、肝炎、黄疸、急性肝坏死、头晕、头痛、失眠、焦虑、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抽搐、肌腱炎、肌腱断裂、周围神经病变、光敏性反应、视觉障碍、耳鸣、贫血等。Q-T间期延长者慎用,有肌腱疾病史或发生过肌腱炎和肌腱断裂者尽量避免使用。与大环内酯类药物、IA类或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西沙必利联用,可增加Q-T间期延长的风险,严重时可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尽量避免联用。
注:导尿管和结石导致的细菌生物被膜相关尿路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除移除导尿管等,应选择对生物被膜有效的敏感抗菌药物,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疗效优于β-内酰胺类。
另外,上尿路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时,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因多数药物尿中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可使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并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剂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女性尿路感染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97(36):-.
2.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41(6):-.
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J].
4.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版)-尿路感染抗菌药物选择策略及特殊类型尿路感染的治疗建议[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36(4):-.
5.郑国良等.CT诊断头孢曲松钠相关性胆囊假性结石[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11(10):-.
6.关于修订头孢曲松钠说明书警示语和注意事项的通知-国食药监注[]88号.
7.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2(9):-.
8.陈新谦等.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修订全身用氟喹诺酮类药品说明书的公告(年第79号).
10.童荣生等.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呼吸科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1.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58期)